高中语文 1.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62434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1.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1.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论雅俗共赏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论雅俗共赏是1948年出版的一本杂文集,也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和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收录了文艺论著14篇。作者站在“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或者说是接近于人民的立场,阐释了文学艺术应走的道路和发展趋势,书中各篇论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说话的。这些文章,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古今融会,观点新颖,有独到的见解,是朱自清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将论雅俗共赏一文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论雅俗共赏一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

2、的发展,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文章论析历史的文学现象,语言平实,文质相生,由平实中显出作家笔力的深厚和素养的超凡脱俗。字词梳理1.字音陈寅恪(yn k) 词馀(y) 禅家(chn)柳耆卿(q qng) 蜕变(tu) 橛(ju)佼(jio) 嗜(sh) 诲淫(hu yn)2.词义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寒尘:相当于现在的“寒碜”和“寒伧”。本文中是丢脸、不体面的意思。虚妄:荒诞无稽。分水岭: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参差错落:交错纷杂,不整齐。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

3、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奠定:使稳固、使安定。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点破实质。的,箭靶的中心。迁就:将就别人。俗不可耐:庸俗得使人难以忍受。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剖析:这段话分别从俗和雅

4、两方面来谈雅俗必须互相“迁就”而走到一条道上。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雅文艺应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接近民众,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2.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剖析: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这里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不管是雅人还是俗人,对于某一事物,是能够共赏的。3.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剖析

5、:诲:诱导。淫:淫乱。盗:盗窃。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诲淫诲盗”意为自己的财物不保管好,等于招惹别人偷盗;女子打扮得妖艳,等于招人调戏。即祸由自招的意思。后用“诲淫诲盗”指教唆、引诱人去干坏事。“高论”用引号有反语作用,表明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认为“诲淫诲盗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在说话”。二、重点语段1.“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

6、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不太多。剖析:“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雅士需迁就俗士的趣味,可俗士需摆脱的更多。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雅俗共赏”最终是以雅为主的。2.“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至“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剖析: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个

7、新时代,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彼此之间有距离,甚至有隔膜,缺少共同语言。对立导向交融,新一轮文化融合开始进行,“雅俗共赏”“通俗化”及“大众化”号召就是这种客观趋势的话语表现。作者希望看到在20世纪里完成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雅俗结合的事业。结构简析 本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从历史横截面上分析不同时期雅俗文化雅化或俗化的情形及其内外成因,“史”“论”结合。课文共10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

8、渊明的诗句引出“雅俗共赏”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课文的主干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层:(第2段):论述作为社会变迁的“分水岭”的安史之乱对“士”“民”门第的削弱。 第二层:(第310段):细致分析与阐述唐宋以来“语录”“笔记”“传奇”“诗”“词”“戏剧”“小说”等文体直至现代的文学的雅化、俗化以及“雅俗共赏”的问题。主旨浅探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三种表述:1.课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

9、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2.课文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梳理唐以前、唐宋间以及唐以后直至现代等不同阶段“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线索,指出审美趣味通过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雅俗共赏”的历史进程。3.课文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成因)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了旁征博引的论述。文法览胜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创作主要是叙事抒情的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如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作为文学史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的朱自清,后期创作转向批评、说理的杂文

10、写作,较多地涉及到杂文,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他善于运用“活的口语”。他在前期的抒情、记叙散文中已经开始追求“谈话风”散文的境界,但早期的散文虽被推为“白话美文的模范”,语言也凝练明净、细腻秀丽,但却过于注意雕饰,似乎缺少口语的一种生气;而在他后期的杂文和论文中,“谈话风”的理想才获得完全的实现。语言看似平淡朴素,实则内涵丰富,他的杂文“熔经铸史”,析理精微,没有丝毫理论文章的腔调,却明白如话,深入浅出。如论雅俗共赏中,历史跨度大,从唐以前直至现代;文化知识含量丰富,但却阐述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用口语,诸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这种文章中“活的口语”并不是自然状态,而是经过作家精心筛选、提炼过的,就更显得简洁朗畅。朱自清的杂文创作体现了他作为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标志着他散文创作上新的追求和发展,也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借用陆机的话说,朱自清杂文的风格就是“论精微而朗畅”。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