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62121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1,一、概述,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2,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濡养的不同范围,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并分属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十二经筋。 肉:肌肉 筋:肉之力也 腱:筋之本也,3,明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

2、,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4,经筋连属骨骼,结聚于关节,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的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 : “筋”,“肉之力也”,是指能产生力量的部分; “筋之本”则名为“腱”,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 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经脉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完全不同于经脉、络脉和经别的另一种组织结构。,5,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1.

3、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6,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足阳明 中三趾、跗上、胫 髀枢、阴器、腹、脊 颈、口、鼻、颧 膝外侧、膝、外辅骨 胁、缺盆 耳前、下睑 伏兔、髀 足少阳 四趾、外踝、膝外侧、 尻、季胁、腋、膺乳、 耳后额角、颠上、 外辅骨、伏兔、髀 缺盆 颔、颧、目外眦 足太阳 小趾、外踝、踵、膝 夹脊、肩髃、缺盆 项、舌本、枕骨、 臀、 头、鼻、上睑、颧 完骨,7,8,手三阳,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手阳

4、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手太阳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腋下 肩胛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眦,9,10,足三阴,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足太阴 大趾内侧、内踝、 阴器、腹、脐、腹里 膝内辅骨、阴股、髀 肋、脊、胸中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阴器 内辅骨下、阴股 足少阴 小趾下、内踝下、内 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 辅骨下、阴股,11,12,手三阴,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手太阴 大指上、鱼后(腕) 缺盆、肩髃、胸里、 寸口外、肘中、腋下 季胁、膈 手厥阴 中指、

5、肘内侧、 前后挟胁、胸中、膈 臂阴、腋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乳里、胸中、膈、脐 肘内侧、,13,14,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经脉部位基本一致,并从四肢末端向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达头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面部。,15,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脏腑相联;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变,治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腹壁痛、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内关、气海、肾俞等穴治疗。,16,阳经筋 布于体腔外壁,不入于内。 如属外伤引起的体腔外部经筋疼痛等症,多从阳经

6、取穴治疗; 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与阳经筋的关系密切,故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多从阳经筋着手,如面瘫、面肌痉挛、肩臂疼痛屈伸不利、头项强痛等。,17,、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筋有病,多从肝经取穴治疗。,18,、经筋结聚于关节骨骼 经筋在分布上具有结聚于关节骨骼的特点。各经筋所结聚之处多为四肢的大关节,与肢体的正常运动有密切的关系。,19,三、经筋的所“结”部位和腧穴,经筋所“结”之处多是人体大关节 足经筋多结聚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手

7、经筋多结聚于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阳经筋还结聚于头面的某些部位。 经筋所结部位均有一些腧穴,这些腧穴能够治疗所结经筋的病变。,20,经筋所“结”部位参考表,手三阴 经 筋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 手太阴 结于鱼后 结肘中 结肩前髃 结缺盆、结胸里 (太渊) (尺泽) (肩髃) (缺盆) 手厥阴 同太阴 结于肘内廉 结腋下 散胸中、结于贲 (大陵) (曲泽) (天泉) (膻中) 手少阴 结于锐骨 结于肘后廉 结于胸里、循贲、 (神门) (少海)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21,手三阳 经 筋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面 手阳明 结于腕 结于肘外 结于肩髃 结于頄 (阳溪)

8、(曲池) (肩髃) (颧髎) 手少阳 结于腕 结于肘 结于角 (阳池) (天井) (颔厌) 手太阳 结于腕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入结于腋下 结于耳后完骨 (阳谷) (小海) (肩贞) (完骨) 下结于颔(天容) 上属目外眦(瞳子髎 ),22,足三阴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股 会阴 躯干、头 足太阴 上结于内踝 结于膝内辅骨 结于髀 聚于阴器 结于脐(神阙) (商丘) (阴陵泉) (箕门) 结于肋(章门) 足厥阴 上结于内踝 结内辅骨下 结于阴器 之前(中封) (曲泉) (急脉) 足少阴 结于踵 上结于内辅骨 结于阴器 结于枕骨 (水泉) (阴谷) (横骨) (玉枕),23,足三阳 足经筋 踝关

9、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足阳明 结于跗上 结于膝外廉 上结于髀枢 聚阴器 (解溪) (膝阳关 ) (环跳) 结缺盆(缺盆、气户) 结于膝(犊鼻) 结于耳前(下关) 结于外辅骨(阳陵泉) 足少阳 上结外踝 结于膝外廉 结于伏兔之上 结于尻 结于缺盆 (丘墟) (阳陵泉) (伏兔) (尾骶) (缺盆) 结于頄(颧髎) 结于目外眦(瞳子髎),24,足太阳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足太阳 上结于踝 斜上结于膝 结于臀 结于肩髃(肩髃) (昆仑) (阳陵泉) (承扶) 结于舌本 结于踵 结于腘 (委中) 结于鼻(素髎) (仆参) 结于颛外(承山) 结于頄(颧髎) 结于完骨(完

10、骨),25,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26,缺盆: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 手太阴。 贲(膈肌):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乳:手少阴、足少阳。 脐:足太阴、手少阴。 肩髃: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 阴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足阳明,27,三、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一)十二经筋的病变 经筋布于全身,十二经筋各有所主,如发生疾病,就会在相应经筋部出现功能障碍,出现

11、活动受限的病症。,28,手太阴经筋病,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屈背屈困难,肩痛不举;胁肋拘急,上逆吐血。,29,手阳明经筋病,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前臂外旋 困难,肘关节曲屈困难,肩痛不举, 外展困难;项背强痛,不能左右活动。,30,足阳明经筋病,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

12、,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阴器、口、鼻、目下纲),31,“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下肢跳动,感觉僵硬不舒适),伏兔转筋,髀前肿,穨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噼,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 足中趾伸肌腱挛急掣强,胫部肌肉痉挛、足外翻,大腿部经筋痉挛疼痛,腹部肌肉痉挛拘急,颈强痛;口眼歪斜(面瘫、面肌痉挛),下睑不合或不开;下颌关节活动不利;脊背连腿拘急疼痛。,32,足太阴经筋病,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

13、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33,伸大趾肌腱痉挛,活动不利,足内翻,内踝疼痛,膝关节内侧部疼痛,大腿内侧牵引髀关部强急疼痛;外生殖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胁部疼痛,并引胸部两侧及脊柱内疼痛。,34,手少阴经筋病,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 (乳)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小指痉挛

14、不伸,腕肘曲屈拘急,背屈困难;肩关节外展困难,腋下疼痛;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及膈肌病变。,35,手太阳经筋病,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 ” (耳、目),36,上肢经筋分布部位痉挛疼痛,小指强急,屈伸不利;前臂外旋、内旋困难;腋下及腋后部疼痛;肩胛连颈疼痛,伴耳鸣,项痛连及耳后;面痛、面瘫、面肌痉挛。,37,足太阳经筋病,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喘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頄。” (舌本、鼻、上睑),38,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摆。” 伸小趾肌腱痉挛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