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精编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562096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精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张上明 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只辱于

2、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二)(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

3、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非计:不正确的计策。进趋:赶快进兵。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与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夙夜忧叹: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甲文: 。乙文:

4、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 。(三)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1)蹊:践

5、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

6、后面。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_。(四)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可以有得:其义自见:自晓其文:2读书要分哪两步

7、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五)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问于师旷: 安敢戏君乎:如日出之阳: 臣闻之:2

8、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答:(六)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

9、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动筒:人名。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着冠:成年。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加点词: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达者七十二人:经传无文: 博士无以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答: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10、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三)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

11、案:收获同“现”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向戏弄 明亮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

12、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曾经贤达文字记载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