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62094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丰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1小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没有触动贵族利益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梭伦阐述了他改革的实质,也就是调解矛盾,维护贵族

2、阶级的利益,因此正确。错在恰好两个字上;说法错误,改革一定会损害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了调解矛盾一定会触动贵族阶级利益。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目的2.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A.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B.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体现

3、的是商鞅因为取信于民而使改革顺利进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考点:选修一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3.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 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故答案选择C项。考

4、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4.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因此选择C选项。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5. 移风易

5、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正确;B项比较符合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内容;C项是移风易俗的作用。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

6、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6.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 加重了财政负担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

7、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职官制度的理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职差遣制度,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北宋“冗官”局面的产生,加重了财政负担。故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官职差遣制度7.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 青苗法、募役法D. 募役法、将兵法【答案】A【解析】材料“保兵知警守”“河淤

8、开亿顷”分别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寓兵于农,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的成果,故A正确;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与“保兵知警守”无关,方田均税法指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与“河淤开亿顷”无关,故B错误;青苗法借贷现钱或粮谷给农民,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措施出发,有针对性的找出对应的史实,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8.

9、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A. 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 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 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 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答案】B【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 B 项;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9.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

10、正确的是A.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B. 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C. 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D. 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A项表述符合史实;B项中“大大减轻了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论战仅仅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中国的史实,中国的光绪帝没有实权,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中国史实,戊戌变法脱离民众,排除;故选A项。考点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

11、维新比较10.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答案】D【解析】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指的是农奴制下农民受奴役和剥削,对自身的地位不满,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宣布农民获得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 A、B、C项都会激化农民的敌对情绪,所以都必须直接排除,只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

12、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化解”农民敌对情绪。11.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打破原有等级制度重视发展教育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故ABC项错误。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 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 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建立近代军队。因此正确,故

13、选D。考点: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点评: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常考的是明治维新的措施。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呈现出多种文明并存的现象。12.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

14、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B. 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C. 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D. 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反映了当时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士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基础,其经济地位下降,说明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幕府的统治以武士阶层为主要基础,故武士的贫困导致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不符合材料“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

15、3.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B、D项说法不合史实,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故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14.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 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 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 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 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康、梁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