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62080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篇一: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敬老院的访问,了解目前中国老年人疗养情况,以及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实践单位为乐颐敬老院,选择的原因为:该敬老院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属于中等水平,能较好 的反映当代社会敬老院的发展状况。 二、实践内容 1.实践方案:本次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四到五个人为一个小组,负责两个老人。主要以 谈话和表演节目、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另外一些小组还主动帮助老人料理一些生活,比如洗 头、喂饭等。通

2、过与老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以及内心的想法。另外, 还通过实地观察,以及与该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调查敬老院实际工作状况、工作中的困难 和老年人社会工作整体发展。 2.具体过程: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乐颐敬老院,该敬老院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位于几栋 高大建筑之间,很难接受到充足的阳关,这对老人的身体是很不利的,特别是现在冬天,一 些身体不好的老人很容易生病。敬老院的规模不是很大,一座简单构造的两层小楼房,房前 一个狭窄的小院子,院内是些简单的花花草草和健身器材。里面的老人并不是特别多,我们 去的时候他们可能刚刚起来,都在院子里活动。整个敬老院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首先对 于我们的到来

3、老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其次。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并不是很好,对 老人的照顾也不是很尽心。虽然给我这样一些负面的印象,但是我们仍然抱着很大的积极性 去开展活动。在与老人的互动中,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配合的在表演节目和做游戏的环节, 气氛也十分融洽,但是一些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听的不是很清楚或者说话不清楚也给我们的 工作带来了不便。我们为了这次实践活动准备了几个节目,包括两首合唱的歌曲和两段舞蹈, 还排了一个小型的话剧,老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都很认真。在做游戏环节,一些会手工的同 学还提前准备了一些作品作为游戏的奖品,这也提高了老人们的参与热情。在与老人的交谈 中,我们尽量做到不触及老人的隐私和一

4、些伤心事,因为大部分来到这里的老人都是由于儿 女不愿意照顾他们或是不想照顾他们,他们渴望家的温暖,亲人的陪伴。我觉得这是无论再 好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替代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不是很尽心地在照顾老 人,老人的穿着都不是很好,住宿条件都很差,生活用品都很久,而一些工作人员还在一边 很悠闲地看电视,也不经常和老人进行交流,所以很多老人都感觉很孤独、寂寞,都不喜欢 这里,更别说把这里当成是家了。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遗忘,只有等待死亡,这些都令我 们同学感到很难过,却又无能为力。 三、实践结果以及分析结束了当天的实践后,我感到很不轻松,从这些老人的眼中,我读到一种深深的绝望, 孤独,我想这

5、除了是因为他们的儿女不孝顺造成的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社会。这里的老 人大多身体不是很好,甚至有些都不能自理,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儿女需要,不再被社会需 要,只是一个累赘,等待死亡,所以他们不把敬老院看作是自己的一个家,这对他们来说只 是一个收容所,一个社会唯一能容纳他们的地方而已。这令我反思,究竟怎样为老人提供良 好的养老环境?仅仅只是提高老人的生活条件吗?我并不这样认为。人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 吃饱穿暖,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介绍的一样,人首先需要生理 上的保障,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然后是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

6、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其次是情感和 归属的需要,这就包括了亲情。接着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 尊重、被他人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 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 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 一切事情的需要。 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回有高层次的需求。我们国内的很多养老机构大多只重 视老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及生理需求,而忽略了其他的需求,或者根本就认为老人没有更高 层次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的思想误区。

7、在这点上,国外的养老机构的做 法很值得借鉴。有报道新闻说国外有家养老院,为老人们制定了一整套“延缓衰老”、“保持 年轻”的课程,每天都给老人们布置作业,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这就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实 现的需要。反观我们的养老院,最常见的情景是老人们在一块儿闲聊,除了偶尔打牌下棋, 就是毫无兴致地翻翻报纸杂志,或独自散步,或呆坐着晒太阳。院方开展的集体活动很少。 不动脑筋,精神空虚,会加速人的衰老,可我们的很多养老院显然没意识到这一点,把对老 人的关心、体贴单一地表现在物质条件改善、生活待遇提高上,精神方面却很少顾及,老人 在养老院只能消磨时光,闲度余生。有些老年人刚进养老院时还挺有精神,几个月呆下

8、来, 便苍老了许多,衰老的速度很让家人担心。只有当一些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来到养老院时,和 老人们做游戏、聊聊天,他们才会很开心地笑。其实国外养老院的“不老经”早已告诉我们, 让老人们快乐、充实一点,有时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 (一)对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过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 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但在社会服务系统完善以前,这种养老方式已越 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养老”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很难设想政府 能够拿出一笔巨大的资金建立众多的养老机构。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发挥社会各界 力量,调动社会各

9、界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通过良好的社会服务帮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内安度晚年;二是要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对现有住宅进 行改造,以适应老年人需要,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原有社区,保持原 有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同时鼓励活跃期和自理期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发挥原有专长,投入到 社区建设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负责社区安全巡视与监管,参与幼儿园和托儿所 的工作。这样,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不仅能为社区建设贡献余热,而且能通过 劳动充分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延缓衰老过程。 既有利于老年人身 心健康又可减轻政府负担。 (二)关于老年居住环

10、境的创造采用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并注意 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日本建设省在1995年推出了“长寿社会对应住 宅设计指针”,规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设都应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 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 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 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 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

11、开以做到 干湿分离等等。 2.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 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 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 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 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3.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 上相互照应,又能保

12、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外也为我 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日本在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同居户入居优待办法”对两代近居予 以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 这一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4.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 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 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 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住宅设 计利用架空层及

13、楼梯休息平台等,稍加改造即可作为交往空间。综上所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从老年人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现有社会、 经济、 文化、环境等特殊情况,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安度晚 年的幸福乐园。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经过这次实践我有很深的体会,首先我们在思想上存在着不重视老人的观念。尊老一直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社会,这种美好的品质似乎在逐渐被人遗忘。也许是生活 所迫,但我们始终都不应该忽略生育我们的父母,他们把年轻给了我们,现在我们成年了, 而他们老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去关心他,照顾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安详的晚年。 从政府的叫的来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

14、化的不断加剧,养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仅仅 依靠法律和道德要求公民尽赡养的义务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 的,完善的养老体系,要有适宜老人居住的环境,要培养专门照顾老人的工作人员?这些都 是当务之急。 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要大力支持养老工作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一些民办的 养老院已经陆续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出现,这是养老工作的一个希望,但这还是不够的,这需 要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的支持。一位民办养老院负责人说道:“在发展养老机构增量的时候, 国家应当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鼓励民办养老院发展,并给予适当补贴,当然对于偏僻贫困 地区的养老院,如果没有民间力量愿意进入,还是应当

15、由当地兴办;而在盘活存量的时候, 应当实行公办民营的政策,如果有民间力量有进入的意愿,就应该通过改制改造将给民间力 量兴办。”她预测,“一旦国家放手并资助民间力量,民办养老院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篇二: 敬老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敬老院调研实践报告 摘要: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句歌词吟唱出的几乎是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期 待。中国以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被送进敬老院安享晚年。老人需要的 是子女的关爱,在敬老院的生活条件相对而言很好,但是老人也少不了孤独。每到雷锋月来 临时,泛滥而至的爱心使他们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很怕,怕这个月过后他们周围没有志愿者 的笑脸,只有冰冷的安静。 关键词:孤寡老人 敬老院 爱心 陪伴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关注老人,关心老人,关爱老人,是我 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我们的理想。 每年三月,当雷锋月来临之时,敬老院总会迎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赠,泛滥而至的爱 心是他们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很怕这个月过后他们周围没有志愿者的笑脸,只有冰冷的安静。 笔者曾在网上看见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