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61839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对策(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对策,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育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与幼儿园的教养方式与教育模式若有不当,会造成幼儿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很大。 及早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内容,1 幼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2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2,2.1孩子爱哭怎么办? 2.2解读孩子打架、骂人或咬人背后的原因 2.3揭开“偷窃”的面纱 2.4耐性是培养出来的 2.5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 2.6多动症的表现,有位专家说过一句话:中国的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但也是中国的父母最不会爱自己的孩子! 姑且不去评判这句话的对与

2、错,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众多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研究表明:约50%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大部分父母希望能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得到解决。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前的教育,一年顶十年:十三岁以前,孩子的潜能基本定型!,其实在教育孩子的事业中,我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跑慢了,孩子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 只有身心健康的孩子才不会输在人生的道路上!,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时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塑造的有利时期,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促进幼儿个性

3、发展的教育活动, 最好能为每个孩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特征。,1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也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1.1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儿童开始产生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另一方面,他们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们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理想的目标。,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2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

4、展。 (易受外界新颖事物的吸引,独立、目的、系统性较差) 1.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留有痕迹)。,家庭教育注意事项,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 这一时期儿童经受一些精神锻炼也很必要,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放手让孩子交朋友,与同龄的孩子玩,参与孩子间的纠纷等,以锻炼孩子的人际适应能力;,家庭教育注意事项,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需要胆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积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2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对策,2.1爱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

5、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2.1爱哭,家长或老师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 通常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2.1.1“哭”后面的秘密,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2.1.1“哭”后面的秘密,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家长或老师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1.1,此外,爱哭的孩子都

6、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2.1.2老师有什么高招?,对策之一: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对孩子当时的感情(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2.1.2策略,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 其结果,不仅

7、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2.2打架、骂人或咬人,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学会骂人,再大一些,就会动手打人。这是他们最原始的攻击方式和情绪发泄方式。一两岁的孩子也会有意无意地吐出一些骂人的词语,但这时大都是无意识的。,2.2打架、骂人或咬人,到了三岁之后,就是有意识的了,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孩子在这方面的恶性发展,帮助他们培养文明的举止,使不满情绪由合理的渠道渲泄出来。 。,1、缺少安全感 可能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小朋友缺乏信任,有抵触心理。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2.2.1原因分析,2.2.1,2、打人是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排除或制止阻碍的表现

8、 往往关系越近的小伙伴,发生冲突的频率越高,因为关系越密切,对对方的要求也越多,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时,就会用最直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2.2.1原因分析,2.2.1打架、骂人或咬人的原因分析,3.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模仿学习来的 家人可能有打人、打孩子,或者经常以打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则可能会模仿学习。,曾有

9、一个家庭有一对双胞胎,母亲性格比较急躁,但她比较偏爱老大,因此对老大态度温和,而对老二经常打骂, 结果,老大以后对待小伙伴的态度也比较和睦,而老二则常常侵犯别人。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自身行为在孩子身上的投射。,4.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矫宠的结果 有些家长,尤其是老年人,面对唯一的后代,非常溺爱,有时孩子哭闹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说:“别哭了,打爸爸(或打别人)! 有时孩子在发泄不满时打家长,家长并未严加制止。这些行为都鼓励、助长了孩子的打骂行为。孩子的打骂对象最初往往是家长,如果家长默许了,他们会在外面也为所欲为。,5、打架、骂人也会成为孩子攻击别人和渲泄不满的手段。 曾有人做过一项研究,一组儿童在

10、幼儿园时期,严格控制他们的冲突产生,经常将快要打起来的孩子劝解开,让他们打不成。,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则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为,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组儿童却不怎么打架了。 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行为来渲泄,如果一味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要压制。,另外一些原因是有些孩子想用拳头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里有不痛快的事就到学校去发泄;有些则是因为在外面受到挫折而在家中乱发脾气。,不管是怎样的原因,如果孩子到了5岁左右还经常发生打架、骂人

11、等现象,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矫正了,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 1.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学会信任别人,鼓励孩子交些好朋友;,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2.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讲究文明用语 不要随便口吐脏话和动手打人,更不要将自己的气往孩子身上撒,对待孩子也要尊重、讲民主。 有的老师或家长惯用“坏小子”、“讨厌鬼”等来骂孩子,孩子不仅学会了这些骂人的话,也会变得相信自己就是这种人,而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破罐子破摔。,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3.对孩子打骂他人的行为不要过度反应 有的家长听到孩子骂人时,会气得尖叫起来,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让他们下次仍然尝试用这种让大人生气的表现

12、方式。 当然,面对孩子的打架骂人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要严肃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应向受欺负的孩子道歉等等。,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4.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孩子间发生冲突生气时,不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可能会选择脏话。那么,家长和老师要教孩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 例如,孩子问:“如果别人骂我,我该怎么办?”告诉孩子可以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不和你玩了。”或者说:“你再这样,我要告诉大人了。”等等,让孩子学会讲理,而不是骂人。,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5.适当地采取惩罚方法 一般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情绪都比较激动,用“隔离”、

13、或“排除在外”的方法,使孩子的冲动冷静下来,然后再对孩子讲道理,这时他们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家长和老师的话。,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6.对孩子的进步表现进行奖励 有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表现老实时一言不发,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当孩子打架骂人时才去关注他,这样,有些孩子为了寻求大人的注意,就故意捣乱。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好的表现及时表扬,孩子就了解了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人高兴。,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老师和家长还可以用图表、笔记本记录孩子的每天进步,不要对孩子要求十全十美,一次错都不能犯。只要有进步就应奖励。,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7.老师应提醒家长必须理性地宠爱孩子,及时制

14、止孩子不当行为 总之,家长和老师既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孩子引导到正常、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2.2.2打架骂人的矫正策略,2.3.1偷窃背后的秘密 在幼儿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拿”别人东西的现象,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同,因为儿童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判断,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发展,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2.3偷窃,但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的态度:或是深恶痛绝,狠揍一顿;或是装作没看见,放纵孩子的行为。 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极端的处理办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变成“偷盗狂”。,2.3.1表现与分析,当孩

15、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老师和家长应如何处置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一般来说,儿童的“偷窃”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为了满足生理需要 这个主要是指对食物的需要,当孩子饿的时候,他会禁不住地拿别人的东西放到嘴里,他对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还搞不清楚。这个时候即使家长打他,老师责备他,他也不知道为什么。,2.3.1,2.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有时别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小孩子看到了非常喜欢,可是自己家里又没有,于是“拿”过来玩一玩。 3.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 小孩子都希望成为大人们注意的中心,有些家长在孩子表现得乖时没有任何反应,而当孩子出错时则会特别关注,这时孩子会觉得很兴奋。,2.

16、3.1,尤其是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当看到家长气急败坏时,他们会暗自窃喜。孩子的偷窃行为也会出于这些原因。 4.出于报复心理 当孩子受到老师或小朋友的某种伤害后,压抑的愤怒情绪会使他想办法报复别人,他们会采用拿走别人珍爱之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2.3.1分析,5.无意识的行为 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尚不能分清楚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占有,认为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的。这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家长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最好的东西常常最先考虑孩子,结果造成了孩子“拿所欲拿”的心理。,2.3.1分析,当然,孩子的“偷窃”行为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但对于矫正孩子行为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措施。,2.3.1分析,2.3.2干预策略,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完全没有所有权的概念,成人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他也同样可占有他所要的东西。因为,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内,所以,这样的随意行为也无关紧要。,2.3.2干预策略,随着孩子交往世界的扩大,他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和事接触,这时孩子开始形成“这是我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