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61494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要求作业题目: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课堂实录(视频或文字)或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提交至平台。作业要求: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可以提交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和对应的教学课件(PPT),也可以提交课堂实录(视频或文字记录)。2.作品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

2、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应用成果。(注:由于成果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字昭旭工作单位:省下关一中学科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容的重要性)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

3、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

4、本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基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学习,学生具备的初中基础知识有两个方面: 一是静电知识。摩擦能使物体带电。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富兰克林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

5、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且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卢瑟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都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的。 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基础知识时,不能清晰地界定静电知识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将两方面的知识交叉反复。不清楚初中学习的静电知识是静电场的基础知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是用来解释静电现象,认识物体带电本

6、质的,且由原子的结构模型,可顺畅建立简化的金属结构模型。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板书】第一章 静电场【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

7、相互吸引。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开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静电感

8、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板书】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板书】三、几个基本概念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 或q 单位:库仑 符号:C。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 =16010-19C。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9、。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用毛皮摩擦硬橡胶棒,使硬胶棒带电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自制教具将静电计的金属球处安装易拉罐,两个静电计易拉罐组合到一起,替代

10、枕形导体,实验效果非常好。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感受说明静电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播放flash动画:枕形金属感应起电思考由于电荷看不到,这样可以深入、直观的了解感应起电的过程。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学反思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参加市2014年高中物理优质课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如下:1 学生具备的初中知识基础 基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学习,学生具备的初中基础知识有两个方面: 一是静电知识。摩擦能使物体带电。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正电荷

11、、负电荷。富兰克林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且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卢瑟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都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的。 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基础知识时,不能清晰地界定静电知识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将两方面的知识交叉反复。

12、不清楚初中学习的静电知识是静电场的基础知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是用来解释静电现象,认识物体带电本质的,且由原子的结构模型,可顺畅建立简化的金属结构模型。 2 课本知识学习的思路梳理 电荷守恒定律是课时学习的中心,电荷产生的机理是学习的基础。确定物体是否带电,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其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实验的方法是用验电器或静电计进行检验。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无论哪一种起电方式都不是创造出电荷,而是使电子发生移动,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由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失去电子的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带负电荷,由此水到渠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的第二种表

13、述,是基于第一种表述(建立在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思维推进:在电中性的物质里不是没有电荷,而是电荷的代数和为零;电荷的中和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而是不同种类的电荷数量达到等量、异号,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电荷的总量就是指电荷的代数和。 元电荷和比荷是学习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正电荷的电荷量是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是负值。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电荷量(负值)。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没有符号),其值等于电子所带的电荷量,e=1.610-19 C(密立根测得)。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可能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电荷量不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比荷(e/m)是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 课堂教学

14、实施的重点是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境,理解电荷守恒定律;而不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学习的难点是建立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而不是带正电的原子为什么不能移动。 3 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摩擦、接触和感应起电),不是孤立的,不需要通过三次实验分别展示 用丝绸摩擦玻璃,玻璃棒带上正电荷是摩擦起电;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开(移走玻璃棒,金属箔仍然开),验电器带上正电荷,是接触起电;用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开,移走玻璃棒,开的金属箔闭合,玻璃棒靠近验电器,验电器带电是感应起电。 3.2 用毛皮摩擦硬

15、橡胶棒,使硬胶棒带电 正确的摩擦方法,不是拿硬橡胶棒的手用力、单向的一次次摩擦,而是拿毛皮的手来回适当的用力,用毛皮摩擦。 使硬橡胶棒上的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球上时,不是点接触,而是移动硬橡胶棒不同部位接触。 实验的不成功更多源于教师思想不重视、操作方法不正确,而不是空气的潮湿。 3.3 知识学习的层次性认识不足,过早提出电荷的均分法则 在电荷量的概念、单位、符号学习前,便向学生讲授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B,A带电+Q与不带电的B接触,A的电荷量会分给B一半。 学生虽能有所感悟,却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更不能意识到+Q的均分是由自由电荷移动引起的。 3.4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模型是类似行星的核式模型,而不是苹果肉与苹果核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