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61361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碳素笔书写.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

2、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

3、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 “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

4、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是否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 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

5、有价值的,几乎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6、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是理性的,但它在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激发和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是相同的。B.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能力排斥甚至否定,原因之一是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C. 人工智能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D. 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即便是颇具“艺术色彩”的绘画作品也只不过是元素的堆砌。2. 下列对原文论

7、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分析评价,也有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价值意义的思考,立论深广。B. 文章采用典型例证,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价,事例翔实,分析深入透彻。C. 文章在论证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时,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论证周密严谨。D. 文章在引证时,选用了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对立双方的观点,使立论更加全面,令人信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有些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作品与人类的绘画作品已经很难区分。B. 文艺创作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有可能是人

8、工智能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C.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它的艺术创作将由今天的被动输出,实现未来的主动表达。D. 人工智能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和创作。【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表述绝对,“是相同的”错,依据原文第一段“而

9、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可知,二者有不同之处;C项,曲解文意,“人工智能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错,依据原文第二段“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可知,是“目前没有可能”;D项,偷换概念,“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错,依据原文第二段“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可知,说的“画作也不算完整

10、,甚至过于抽象”,只是针对“小冰”的创作,并非全部人工智能作品都如此。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D项,曲解文意,“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对立双方的观点”错,依据原文第三段“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和第四段“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 人工智能时代,程式

11、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可以由机器完成”的内容可知,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双方并不是对立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C项,说法绝对,“将由今天的被动输出,实现未来的主动表达”错,依据原文第四段“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可知,表明只是一种可能。故选C。【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

12、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

13、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其中重点人群强制隔离甚至封城这样的措施,涉及一个必须思考的伦理问题: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

14、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在危及社会全体成员健康的疫情面前,限制个人行动自由是正当合理的。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摘编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光明日报2020年2月17日)材料二:公共健康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生共存。当公共健康处于良好状态时,公共健康

15、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当公共健康发生危机时,公共健康将威胁到个体健康的安全。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当个人的自由、隐私、财产等权利为了公共健康利益而牺牲时,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

16、的。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对个体为公共健康所做出的牺牲,给予适当的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摘编自李伦、喻文德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材料三: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为了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并且有权力取得、利用、保留及传递这些健康信息。然而这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