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片老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61319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那片老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的那片老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的那片老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的那片老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那片老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中的那片老屋梦中的那片老屋棚户区改造时,我居住了多年的老屋以及周边的一大片老屋全都拆了,随后不久,那片地方便冒出了一幢幢高高的楼房,展露出脱胎换骨的新面貌。可不知为什么,那片老屋成了我的心结,一想起它心中便空落落的,常在梦中看到这样的景象:狭长弯曲的街巷、高高低低的老屋、大小不一的各式大门、门前或站或坐闲聊的老人、老人面前走来走去的黄花狗那片地方叫车站街,说是街,这是延续下来的叫法,实际上是长有一千多米宽数百米的好大一片地方。那里的街巷有数十条之多,在这些街巷的命名中,前面“车站”两字是少不了的,区别在“车站”两字的以后,如几巷或某巷或其它,奇怪的是却没有一条标明“车站街”的地方,这大概是街

2、巷太乱太狭小的缘故吧。也许正是这一原因,棚户区改造时把它列为重中之重。车站街那片居民集聚区应该从设立火车站始。民国元年(1912年),中兴公司自修的台栆铁路通车,两年后枣庄至临城铁路竣工,接通了津浦线并与台栆铁路连接,于是那地方便有了火车站。火车的运行使那地方的人气越来越旺盛,在此安家的有在火车站、煤场、焦池、装卸行等做工的人,也有从四面八方赶来枣庄寻找商机的生意人。1935年,中兴公司垫款修建的陇海路台赵支线又建成通车,更使那片地方成了风水宝地。从民国初年始至被拆迁止的百年来,它就像吸铁石般吸引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此落地生根。说那片地方是风水宝地,并非夸大其词。饥寒交迫的外乡人逃荒至此,

3、只要愿意出力,总会有活干,有了活干也就有衣穿有饭吃,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在此安家落户的外乡人,也有发了财的。有一个叫刘玉山的人,为修筑临枣铁路随父亲来到枣庄,铁路通车后在枣庄火车站跟着站长做服务工作,并由临时工转为正式职工。由于他精明能干,后来就在那片地方上先后开办了粮栈、面粉厂、瓷厂、砖瓦厂,酒厂等,后又开设了集市,逐步形成了一条街,刘玉山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山街。玉山街两旁,客栈、酒楼、大烟馆、茶馆、商店、妓院、书场白天人流熙攘,夜晚灯红酒绿,至民国中、后期,刘家已成为闻名鲁南的富商之一。那片地方不但是风水宝地,而且是藏龙卧虎之地。日本鬼子占领枣庄后,日本人在那片地方上开设了“正泰国际洋

4、行”,洋行里的大掌柜、二掌柜和三掌柜都是在侵华战争中伤残的高级军官,他们以洋行经商作为掩护,暗地搞间谍活动。这时在火车站干脚行(装卸)的王志胜(刘知侠小说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原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深夜,和两个好朋友摸进洋行,开枪击毙了正在熟睡中的三名日本掌柜。这一行动,极大震憾了日本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那片地方曾有一个“车站街大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大队的土地被城市的扩张所占,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违规”办厂生活。这个大队先后办起十几个小企业,很是红火,当时一个小姑娘的工资是三个县级干部的工资。至八十年代中期,“农民工人”转为“正式工人”,不久后衰落破产。至今那片地方的人感叹,如要咱继续当农民,也许咱比华西村还要好。那片老屋被拆后,我曾不止一次的前往那片地方在那里徘徊、寻找,每一次都会碰见和我一样在那那里徘徊、寻找的老年人。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什么也找不到。可我始终坚信,那一片老屋的下面,一定埋藏着什么。也许正是我的这一自信,那狭长弯曲的街巷、高高低低的老屋、大小不一的各式大门、门前或站或坐闲聊的老人、老人面前走来走去的黄花狗才会常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