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笔记-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61148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学语文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考试必过笔记一.寡人之于国也1,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反对兼并战争,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注重教育,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以民为本.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答: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3,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跟其他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了当时怎

2、样的社会现实?对比,反映出统治阶级腐化奢侈和下层人民生命难保。找出其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揭示统治阶级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这一段说明什么道理应该端正态度,实行王道。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几层意思?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有五层意思。孟子在这里提出了哪些用来实行王

3、道的具体措施?发展蚕桑、家禽、农业、教育。这段话体现出孟子哪些重要思想?以民为本,发展生产,注意教育。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排比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什么?养生丧死无憾。这里体现出孟子怎样的治国思想?以民为本。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归纳,演绎。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二,秋水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

4、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答: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4,试分析

5、本文的论证方法.答: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如拘于虚之进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巳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5,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答:概括这里所描述的两种景象及其关系有限的秋水与无限的大海构

6、成对比关系。这两种景象的展现暗示出怎样的哲学道理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说理文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寓言故事说理,将抽象说理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充满想象力和浪漫色彩。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答: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人的认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说明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排比:层次清楚说理有气势。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7,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答:概括这段话的中心

7、旨意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有限,因而认识也有限。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层递。8,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答:概括这段议论的大意庄子认为儒家学说十分有限。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对于这个理论根据来说,这里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例证。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反问。三,五代史伶官传序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个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的发奋、勤勉及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1)文章第二段选用了事实论据,用庄宗先成功后失败、先强盛后衰微的历史事实恰当

9、、准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论据有二:其一是理论论据,尚书上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其二是庄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本段是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强调人事因素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10、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答: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概括这段文字的论据历史事实论据,前用国家兴旺事业成功,后用国家衰亡事业失败。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对比。5,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答: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理论论据与历史事实论据。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突出中心观点?对比。6,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

11、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答: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例证。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论据是什么后唐庄宗先盛后衰的历史事实。四,论毅力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答:本文论述毅力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者是败的观点,并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其意图在于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忍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其思想认识及其所阐发的事理,对我们如何处置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遇,如何面

12、对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2,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答: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文章的2、3、4三个自然段始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方法,说明事业的成与败、境况的顺与逆、毅力的强与弱、别人和自己的种种不同,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答:运用层递的语句有: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这一段中志力薄弱之士、

13、其次弱者、稍强者、更强者、更稍强者形成了层递,这样写层次清楚、语义轻重分明,逻辑性强.4,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答:从这个开头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为什么说这个开头体现出作者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视野和思路天下是横观,古今是纵观,成败之林包括了一切成败现象,莽然不一途包括了一切不同情况,这些都开到了极点。要其何以成,何以败用设问方式一下子凝聚到共有的失败原因,顺势推出一个规律有毅力者成反者是败,完成了大合。为什么说这个开头揭示了全文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开门见山提出了有毅力、没毅力两种态度和成、败两种结果,全文

14、正是围绕这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5,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答:作者意在突出哪种人?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表述才更确切志力至强者。只有志力至强者,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层递性比较法。6,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分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答:彼和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正反对比关系,通过这说明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文中的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说明什么层递关系,但终不能达到彼岸,说明毅力不到最强,终不能成功。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答:概括这段话的论点只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者,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整体来说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作者用孔子的两个比喻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