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61099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内容摘要】生态环境方面的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投入也逐渐加大,可是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局部缓解,整体恶化的趋势。这不禁引起大家思考:欲改善生态,除了加大经济和技术投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生态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个体对于生态环境的知识,思维方式和实际行为模式都对其有显著影响。本文欲从研究个体的生态素养入手,为理解进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一个独特新视角。【关 键 词】生态素养 培育 价值重构 个体重构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

2、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作为今后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如今,普通民众已有一些生态意识,不过大多只是凭经验和直觉而获得的浅层生态意识。他们觉得诸如保护地球和荒野这样的大事必须依靠“专家”和政府:只有“专家”最了解自然的复杂性,能运用科学方法;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完成这类事情。1如此一来,作为环境行为的最大主体公众没有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专家”和政府身上。在此背景下,生态素养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个体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及生态行为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使人获得一种由思想向行动转化的内在动力。一、生态素养的内涵“生态素养”(E

3、cological Literacy,ecoliteracy)一词源于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环境学教授奥尔(David W. Orr)1992年出版的生态素养:教育与向后现代社会的过渡一书。美国另一位著名学者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生命之网一书中重申了奥尔提出的这个生态素养概念,强调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具有基本的生态素养,对于人类重建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奥尔的描述,“具备生态素养的人需要有理解互相关联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关爱的态度,同时还要拥有依照知识和感觉采取行动的实践能力”,“至少对生态,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能力有

4、一个基本的理解”,从而“使年轻人注意到被遗忘的人、环境和自然之间的联系”。2由此可见,生态素养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它除了包括个体对生态知识与生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生态思维与行为能力,还包括个体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态度、生态良知等精神因素,是一种具备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与生态精神为一体的综合素养。生态知识,不仅指生态学知识,而是以现代生态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广泛吸收各种人文社会思想,是包括生态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广义的生态意识是指关于生态的意识,是对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观点、态

5、度和情感的总和。自有人类的那天起,生态意识就已存在,它经历了自然崇拜,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等阶段。生态素养所要培育的生态意识正是基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和深层生态学,倡导生态整体主义。生态行为是指依据正确的生态知识和优秀的价值观、态度和意识指导,做出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依其性质,本文将生态行为分为日常、法律及政治行为。日常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如捡垃圾,使用环保购物袋或说服他人爱护花草等行为;法律行为,如向企业或政府索要生态补偿的行为;政治行为指通过政治集会,选举,投票等方式实现保护生态的行为。二、生态素养的层次生态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素养,而是

6、一种循序渐进式的终身的发展过程,根据其掌握知识以及由此转化为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大小,由低到高,经过四个阶段逐步发展的。美国测验学会(ASTM)使用特尔菲技术(The Delphi Technique)认为环境素养3分别有名词性环境素养、功能性环境素养和操作性环境素养三个层次。4 和环境素养相比,生态素养更强调人的内心和自然的互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在环境素养层次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素养可以分为名词性的生态素养、功能性的生态素养、互动性的生态素养和多维的生态素养。名词性生态素养是指能够掌握有关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或能给出其粗略定义,对于相关问题的看法可能出现错误。他们掌握和使用的简

7、单的生态知识,仅具有零星的生态意识和偶尔的生态行为;功能性生态素养是指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相关的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利用生态知识以及技能分析简单问题并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互动性生态素养是指主动地融入和感知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收集和评价关于生态环境的信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环境素养所说的操作性的环境素养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是简单的解决问题,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融入自然。多维的生态素养:具有这个层次的生态素养的人除了对生态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外,他们能够从哲学、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理解生态,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三、生态素养的

8、培育生态素养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培育而来的。从后天培育的形式来看,主要有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方面。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绝大多数人关于生态环境的系统知识和意识都是从学校获这里获得的。目前中国的生态教育大多是环境知识的教育,以传授学生一些自然生态知识为主,生态意识的培育相对匮乏,且大多局限于课堂授课。这种意义上的生态教育只能说是生态素养培育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利奥波德(Leopo1d)早在1949年就注意到,传统的环境教育大多是纸面上的虔诚和说教,极少能带来人们普遍期望的实际行动,它的收效不是十

9、分明显。利奥波德不禁追问:环境教育只需要量上的增加吗?在内容上它是不是也缺少些什么呢?生态素养正好弥补了这种缺损,它不仅要求在量上增加生态教育,而且教育的内容也不再滞留于“纸面上的虔诚和传统的说教”,更要求人深入自然,与自然互动,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许多发达国家的生态素养培育值得借鉴。例如,日本小学生的生态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与自然的亲近关系,真正从意识和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老师会鼓励孩子与动植物交谈,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花草,饲养昆虫,甚至某些学校会在校园内专门开辟一片田地,让学生切身体会植物的成长过程。孩子们通过亲近自然,从情感上拉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的保护意识,这比

10、单纯的书本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欧美许多国家也都实行户外教育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观察环境,亲近自然。非正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政府引导以及媒体宣传。家庭要对下一代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教育,告知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态知识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和低碳生活的意识。另外信息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普及和意识渗透。此外,政府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在外部条件上给予公众生态素养以最大的支持,如搞好社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增加市政投资、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