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4560603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让照亮4000精神病患家庭松滋市探索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模式调查2011年3月和7月,松滋市先后实施了尿毒症透析患者医疗费用救助和大病爱心救助工程,两大创举在着力解决参合农民、参保城镇职工和居民“看不起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开荆楚先河,受到当地群众广泛关注与好评。2012年初,松滋市又启动了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工程,这一春日暖阳,正在温暖全市4000多个精神病患者家庭。近日,记者走进松滋,探访了这一“解锁”民心工程。“精神病”折磨家庭,“武疯子”累及社会几天前,松滋市委书记鸿又一次来到了干部结对“亲戚”袁成友家中,察看房屋维修和生活用品购置情况,并协商相

2、关部门为其解决生产生活扶助资金。这是一户怎样的“特殊亲戚”,值得市委书记如此频繁地造访?在当地卫生部门有关人员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位于松滋市新江口镇长安社区6巷38号的袁成友家。这是一栋两层砖瓦结构的房子,屋里一片漆黑,空荡荡的房子里没有一样完好的家具,唯一的豪华电器-一台21英寸的老式电视搁置在缺损了一半的小桌子上,两烂床上凌乱堆放着民政部门发放的被子。“2009年老房子倒塌,政府、亲戚给我送来了砖、瓦、水泥沙石,勉强搭了个框架,现在还欠建房款4万多元。”65岁的袁成友表情沉重的告诉记者。袁成友是人,1979年靠着一手娴熟的瓦匠手艺来到松滋,与当地居民明霞结婚,婚后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哪知好景

3、不长,在生下长女后一年,袁患上了坐骨神经病,瘫痪在床,后孤身一人回老家治疗。三年后回家,却发现妻子已是疯疯癫癫,整天脱光衣服满街转。经沙市红卫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因家庭困难短暂住院后,靠回家断断续续吃药维持,28年来,病情日重。今年2月,松滋市第三人民医院(松滋市精神卫生中心,下同)将其接到医院免费救治,后突发脑溢血身亡。2003年,初中刚毕业的儿子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我一人劳动,管四人生活都要政府救济,家里是没法拿出钱来让他住院。”儿子还有高血脂症,口服控制用药较贵,无法负担,病情是愈加严重,在家砸家当,出门就闹事。老袁苦在眼里,疼在心里。“老袁家的情况具有代表性。精神病治疗周期

4、长、易复发,大多要终生服药。一位重性精神病人住院一个多月,费用要6000元左右,医保报销后个人还要出2000多元,若按一个疗程三个月或根据病情需要住院更长时间来算,费用还要高得多。许多家庭不光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还因住院以及长期服药的费用导致因病致(返)贫。”随行的该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马正甲同记者算了一笔“治疗账”。记者了解到,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比一般家庭多出3-5倍。许多贫困家庭由于支付不起住院和治疗的费用,不得不将他们用铁链拴在家里,或者关进

5、笼中。经松滋市卫生部门近两年摸底排查,全市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有9700多人,其中建档重性精神病患者4284 例,有肇事肇祸倾向的1900余人。马正甲院长说,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重性精神病患病率高达1.35%。有些重性患者需终生与药物为伴,他们长期失业,变成家里的负担,也成了社会的潜在隐患。轻者偷窃、自伤自残,严重者杀人、放火,危害家人和他人。2011年9月8日,该市洈水镇河村46 岁的精神病人王某挖开下葬6天的母亲坟墓,撬开棺木后将尸体抱回家中,紧闭大门。左邻右舍劝阻,王某就持刀棍对人进行追赶,并扬言谁敢靠近就杀了谁。类似案例屡现松滋。仅2010年,该市就有2名重性精神病人砍杀家人和邻居,造

6、成2死4伤。松滋市水陆派出所一位姓民警说:“根据多年案例分析,造成恶性事件的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壮年,具有较强的暴力性和攻击性,作案手段残忍。同时,侵害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但多是与精神病人经常接触的家人或周围邻居或同乡;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和无目的性,防不胜防。多数案例后果严重,社会危害大,给被害人亲属及周围群众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精神病人就像颗“不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何时会引爆。在松滋,仅2011年全市就应急处置了38起严重肇事肇祸事件,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无助和挫折成“引信”,随时点燃“炸药包”18岁以下占2.91%,18-44岁占49.59%,45-59岁占27.9

7、5%,60岁以上占19.55%在松滋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我们看到,松滋4284个在管重性精神病患者中,各种年龄和学历层次、各类职业都有,病症集中表现为精神分裂症等六大类。“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也随之凸显,竞争日益加剧,加之改制企业下岗人员及失地农民增多等社会因素,还有生活不安定、职业不固定、打工创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及失学、失恋、学习紧、意外事故等原因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该院精神科主任邹时夫如是分析。采访之中,一位年仅14岁的初中生被家长带了进来。邹主任告诉我们,在校学生发病率有增长趋势,家庭因素不可忽视。部分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

8、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及家庭纠纷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邹时夫说。邹主任介绍,精神病虽然是迄今病因不大甚明,根治较为困难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相当部分患者只要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和看护,基本上能恢复学习、工作和正常生活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与家人和睦相处。在现代医学模式与诊治条件下,精神病已不是“

9、不治之症”,其防治前景应是乐观的。在近两年的调查摸底中,邹时夫等人对松滋市居民精神疾病知识相关的知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是13以上的人回答不知道。他告诉记者,大多数精神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除了经济承受能力占据主导地位以外,以下原因也不可忽视:一是大众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甚少;二是患者怕人知道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工作、家庭;三是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排斥和不接纳。很多农村精神病人家属,不能正确认识发病诱因,发病初期往往归因于受某某刺激或惊吓或鬼神所致。常在家做思想安慰或做迷信治疗或放任不管等,导致失去早期有效的治疗机会。精神疾病在社会上常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故一旦某人患病,村里人就对其产生心理

10、恐惧,并另眼相看,甚至歧视,使一部分患者在工作、生活及治疗等方面不能和常人同等对待,这对病人的康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医疗救助破题,松滋在行动松滋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一道,实行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新医改确定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同其他地方一样,因大病到省、地级市医疗机构住院的患者,依然“看不起”大病。2011年3月,松滋选择尿毒症患者先行开展大额医疗费用救助试点。紧接着,在2011年7月,对全市所有大病患者展开全面救助。去年12月,松滋市开展“服务群众结亲友、共建和谐新家园”活动。市委书记鸿来到联系户袁成友家中,

11、详细了解了其家庭情况。“一家两个精神病,家庭濒临破碎”让回程路上的鸿心情沉重:全市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精神病患家庭 “看不起大病”,市委市政府该有怎样的作为?在接下来的调查了解中,全市精神病患数量之大、家庭受累程度之深,特别是那些重性精神病“武疯子”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让鸿深深震撼。单个家庭无法解决,必须加强救助!精神病救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预防、治疗、康复,环环相扣;家庭、社会、部门与政府,一个不能少。在这诸多环节的链条里,医疗救助应该是关键!让患病家庭治得起是根本!思路明晰起来。今年初,在全市“爱心救助工程”专题调研会上,鸿明确提出要把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作为2012年的民生大事,将

12、爱心救助工程实施得更彻底、更到位。政府迅速行动。新任市长恒要求:用好现有医疗资源,完善大病救助体系,认真抓好精神疾患的救治。副市长明山带领专班人员展开调研,形成了完整的医疗救助方案。1月13日,随着关于印发2012年度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的制定下发,松滋市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工程正式实施。“我们对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主要体现在两取消一提高上,取消报销门槛费和药品目录限制,将综合报销比例由以前的65-70%提高到95%以上。”参与方案制定的该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祖金就其核心容向记者作了介绍:对象怎么定?松滋明确了全市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经专业医疗机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

13、等六类重性精神病患者,对其住院治疗进行救助。对其他一般患者实行门诊治疗救助。怎样救助?一般精神病患者门诊报销补偿标准:新农合、医保报销补偿90%,患者自付10%;重性精神病患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医保补偿90%,民政医疗救治补偿5%,患者自付5%;低保对象重性精神病患者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医保补偿90%,民政医疗救治补偿10%,个人不负担医疗费用。据了解,松滋市重性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基本实现了全额保障。钱从哪里来?“整合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民政救助三块资金,既保证了充足的救助资金,又实现了资金的高效运用。应该说,在落实省里政策与实现民生救助上,我们是动了脑筋的。”据初

14、步估算,全年将为精神病患者门诊和住院治疗救助增加投入近700万元。救助怎么管?松滋首先明确规定该市第三人民医院专门负责全市患者的门诊和住院救治,院方加强了医、护人员的配备和培训。为严格基金管理,松滋专门设计了管理软件,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全市还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以保证整个救助工作的规运行,同时还组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保障患者家属充分享受政策,早日减轻患者和家庭痛苦。另据了解,因为惠民政策的执行,该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和门诊量陡增。为扩大救治能力,松滋市政府紧急拨款20多万元,建设板房病床6个病室,新增床位55个,使住院收治能力达到120个床位。在做好应急救治的同时,市委书记鸿还带领专班人员

15、,两次深入现场,专题研究精神卫生中心的筹建。在松滋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病区,120多个患者分布在重男、重女、恢复男、恢复女四个病区,或休息、或游戏、或看电视聊天、或参加娱疗,个个衣着整洁,虽不时有些幼稚搞笑的话语和动作,总体来看,他们正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找回做人的尊严。在医院门诊,则看到来来往往的患者及家属,或咨询、或取药、或就诊。医护人员忙不迭,条件虽然简陋,但精神状态好,语言轻柔、动作细腻,流露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职业的敬重。在恢复病区,前来探望的患者万正东的家属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没有这项政策,在享受完新农合报销和低保救济后,自己每月要出700多元,今年则一分钱也不用花。31岁的袁成

16、友大女儿小袁女士有些激动的对记者说,“9年来,我第一次见到弟弟主动向我走过来打招呼,还能帮着做些家务劳动,治疗效果很好,而且给我们免除了6300多元的住院费用,感政府给了我们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再过一个月,她将接26岁的弟弟回到修葺好的新家里,一家人开始新的生活。从元月到四月,方案施行3个多月来,松滋市精神卫生中心已收治重性住院患者295人次,预计全年可达到1200人次;接受门诊治疗 2968人次,均较上年大幅度增长。爱心救助工程资金已达到158万元。松滋的精神病医疗救助是一项创新举措,整合政策、资金和资源,基本实现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具有重大民生和社会管理意义,形成了“松滋模式”。不能承受之重,三大问题亟待解决围绕如何让医疗救助模式更为成熟这一话题,记者访问了松滋市政府领导、卫生局、合管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