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编号西方音乐史 总结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60494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29编号西方音乐史 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729编号西方音乐史 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729编号西方音乐史 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29编号西方音乐史 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9编号西方音乐史 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诗、歌、舞三位一体。乐器有里拉琴、基萨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 罗马音乐的特点:实用化、仪式化、职业化。 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又称平素歌或固定调,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吸取了古代东方音调、古希腊音乐及民间 音调的基础上创编的教堂歌调,是基督教会举行弥撒时所用的音乐,单声部,唱词拉丁文,内容取自圣经 。 格里高利意义:格里高利意义:体现中世纪刻板严格的精神,统一了天主教音乐,摆脱了民间音乐的即兴表现,口传心授的 形态,是中世纪音乐中一部经典的文献。 弥撒弥撒:是天

2、主教的一种仪式音乐,主要为合唱,也有重唱与独唱,采用固定调的拉丁文歌词,多为无伴奏的复 调风格声乐套曲,六个乐章, 求主怜恤 荣耀 信仰 圣哉 祝福 上帝的羔羊 。 复调音乐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奥尔加农:1419 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分为: 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在原有圣咏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两个声部基本保持严格的平行关系。 复合奥尔加农:复合奥尔加农: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基础上,两个声部又单独进行八度重叠,从而构成四声部,实际是平行奥尔 加农的复合形式。 复调音乐的其他形式复调音乐的其他形式:第斯康特第斯康特是由作曲家自行创作,各声部用相同节奏。节奏模式遵循“三分法

3、”的 原则。声部之间类似音对音的形式。 孔杜克图斯:孔杜克图斯:拉丁文单声部,也可以是多声部的。 克劳苏拉克劳苏拉:是 13 世纪第斯康特向经文歌过渡的一种复调形式。 经文歌经文歌:是 13 世纪下半叶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各声部间的曲调不同,歌词也不同,听起来饶有趣味。 圣母院派的复调圣母院派的复调:巴黎圣母院是 12-13 世纪这一时期重要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心。因此将其称为“圣母院乐派” 。 代表人物:莱奥南莱奥南,编写奥尔加农大全 ,尤其是以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而著称。佩罗坦佩罗坦:继莱奥南之后的圣 母院乐派的第二代大师,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做过修订,佩罗坦的音乐注重节奏性,原来存在于奥 尔加

4、农中华丽的旋律被鲜明的节奏性所取代,奥尔加农也有过去的二声部扩展为三至四个声部。佩罗坦与莱 奥南不同的是,各声部都采用有量记谱的形式。 音乐思想音乐思想 波依提乌的音乐体制是中世纪时期的重要音乐著作。他提出“天乐”的观念,认为音乐包含着宇宙的和 谐和数的秩序,他还将音乐分为:“人的音乐”和“乐器的音乐” 。 法国音乐家维特里写作的新艺术一文,介绍当时新的音乐概念。后来“新艺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 格特征。 记谱法的发展记谱法的发展 “纽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手势标记”纽姆谱:最初是单纯的声乐记谱方法,它采用的是一些特殊符 号,形象的表示旋律的大致走向和基本轮廓,但无法标记具体的音高。

5、 13 世纪弗朗科采用“有量记谱体系” 。使用三种符号来表示音符的时值:长音符、短音符、次短音符。 古艺术古艺术 圣母院派与 13 世纪经文歌的发展与兴盛是古艺术时期的主要特征,在音乐理论方面,弗朗科的有量记谱法也 代表着古艺术时期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古艺术时期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精神的客观与理性,作曲家力图在音 乐创作中严格遵守教会音乐创作的形式框架,以保持音乐风格的宗教气质。 新艺术新艺术 是相对于 1213 实际的古艺术而言的,新艺术的音乐风格主要有如下特征 : (1)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 (2) 新艺术的记谱法,维特里提出的“二分法” 。 (3)等节奏经文歌(4)新艺术时期的新音响 2

6、 法国新艺术的代表马肖,世俗复调歌曲最具影响,马肖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旋律的精致与灵巧,善于在各 声部间构造和声基础,从而突出上方旋律声部,马肖的复调歌曲形式有三种:维勒来、回旋歌和叙事歌。 世俗音乐的发展世俗音乐的发展 中世纪采用拉丁文的歌曲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中世纪采用拉丁文的歌曲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孔杜克图斯;另一种为戈利亚的歌曲(既有讥讽社会、谈 情说爱、饮酒作乐的内容,又有歌颂生活、爱情等极富诗意的内容) 。 法国世俗音乐的发展:法国世俗音乐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演唱英雄业绩史诗的世俗歌手常是一些被称为“戎格了”和“游吟诗人”的 社会地位低下的流浪艺人。法国游吟诗人在法国南部被称为“特罗巴

7、多”在北部被称为“特罗维尔” 。 意大利的抒情歌曲主要有意大利的抒情歌曲主要有:牧歌(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世俗复调音乐体裁) 、猎歌(采用意大利世俗歌曲体裁 内容以描写狩猎活动为主,一般为两个声部,常用卡农形式)和巴拉塔(原为舞蹈歌曲,14 世纪出现复调的巴 拉塔形式,常为二至三声部) 。 德国恋诗歌手主要是德国城市中的工匠艺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被称为“工匠歌手”或“名歌手” 中世纪的乐器:拨弦乐器是 竖琴,其次为琉特琴。维埃尔琴是 14 世纪人们最喜欢的乐器之一,维埃尔琴属 弓弦乐器,是当时古提琴和轮擦提琴的总称,也是现代小提琴的前身。有五根弦。管乐器有:竖笛、横笛、肖 姆管、短号、风笛等。

8、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1 世俗音乐的发展 2 专业音乐的发展 3 复调音乐的空前繁荣 4 七月开始走向独立的发 展道路。 英国作曲家:英国作曲家:代表人物是鲍威尔鲍威尔,以首宗教作品为主,创作了 50 首宗教作品,至少有 23 首被收入奥尔德霍 尔藏稿音乐作品大多具有和谐的音响和优美悦耳的旋律,并且他也是 15 世纪最早创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 之一。 邓斯泰布尔:邓斯泰布尔:音乐作品多为三声部,上声部最为突出,三个声部常采用相同的节奏,声部间多采用三度、六度 音程形成和谐丰满的音响,邓泰布尔同鲍威尔一样,是最早写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不采用素歌旋律。 英国

9、的第斯康特最为典型,英国的第斯康特采用音对音的主调和声式的创作手法,在使用三度和六度音程的同 时,还倾向采用大调的调性形式,从而使音乐风格更加清新悦耳,结构单纯清晰。 勃艮第派勃艮第派:代表作家:杜费,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经文歌、弥撒曲和尚松。有 9 部弥撒曲,其中有 6 首存留下 来,4 首是定弦律弥撒曲。在杜飞的带领下,康布雷大教堂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复调艺术中心。勃艮第音乐有 巨大的吸纳性和国际倾向化。 班舒瓦班舒瓦 : 擅长写作世俗音乐,以尚松最为代表,是采用法语诗歌谱曲写作的复调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清新, 其中又略带忧伤,特点:六度和三度的使用使音乐风格饱满、深邃,2 在注重表达文艺复兴时

10、期的人文思想的 同时,又与含蓄、内敛的宗教精神相结合。3 勃艮第音乐有巨大的吸纳性和国际化倾向。 法佛兰德乐派法佛兰德乐派。奥克冈,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奥克冈的弥撒曲都为四个声部,其中有 4 首为较大型 的定旋律弥撒曲,除 13 首弥撒曲之外,还有 10 首经文歌和近 20 首尚松。他的音乐语言庄重威严,音乐风格 具有一种哥特式象征主义特征。 若斯坎:文艺复兴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创作了 18 首弥撒曲,100 首经文歌和 70 首尚松。 奥布雷赫特 : 与若斯坎同时代的荷兰作曲家, 一生创作了 29 首弥撒曲, 28 首经文歌和一些尚松等世俗音乐体裁。 拉絮斯:法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

11、重要作曲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重要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两千部作品, 其中 70 首弥撒曲,176 首牧歌,135 首尚松 93 首利德和 520 首经文歌。他的经文歌西比尔的预言采用的 半音化的手法。创作无伴奏合唱回声 ,至今仍广为传。 德国的马丁路德德国的马丁路德组织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还收集、改编、创作了许多适合会众演唱的礼拜歌曲 众赞歌,众赞歌是马丁路德教会歌曲改革的核心内容,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常在音乐创作中采用 换歌 词 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将世俗歌词改为宗教歌词。众赞歌经文歌的产生,标志着新教作曲家摆脱了传统众赞歌 曲调的束缚,为新教派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 罗马乐派罗马乐

12、派:帕勒斯特里那,主要成就是宗教音乐,一弥撒曲最为突出,创作首弥撒,约 250 首经文歌,50 首 意大利歌词的宗教牧歌和其他宗教作品。创作了 100 多首世俗性的牧歌。帕勒斯特里那的创作风格:1 歌词不 再为复杂的声部进行所遮蔽,可以听得清楚,2 声部进行平稳而流畅,没有激烈的跳动,3 声部间形成的和声, 清新而协调,没有尖锐的不协和音,尽量避免伴音化,4 创作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 威尼斯乐派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 ,1527 年被任命为圣马可大教堂的指挥,奠定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的音乐基础,是威 尼斯成为意大利牧歌发展的中心,他还创作了“复合唱风格” ,即将唱诗班和乐队分为几组,安排在两侧,两

13、 侧均有管风琴。 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 G.加布里埃利是继维拉尔特之后的威尼斯乐派的重要作曲家。 威尼斯乐派音乐带有双重特点,威尼斯乐派音乐带有双重特点,既是教权的象征,又是皇权的象征。因此,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的风格富丽 堂皇,色彩绚丽,并以其丰满充实的肢体著称。 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520-1550 年,以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为中心,多为四声部主 调风格,也运用少量模仿等复调手法。第二阶段 1550-1580,以威尼斯为中心,音乐结构以五声部为主,也有 四或六声部,既有主调风格,又大量运用复调手法;第三个阶段 1580-1620 这时期意大利牧歌发展进入成熟阶

14、段,成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大量采用半音化的和声、绘词法,音乐风格多样,音乐的戏剧性 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作曲家有:卢卡马伦奇奥卡洛杰苏阿尔多和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 第的牧歌最具影响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 法国尚松 :法国尚松 : 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用法文歌词的世俗歌曲,成为,法国尚松(巴黎尚松) 。 法国尚松多为四声部织体,主旋律在高声部下方各声部以同样的节奏陈述歌词,较少运用模仿的手法。音乐开 始的段落一般要在作品的结尾再现。 德国利德:德国利德: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世俗歌曲体裁。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伊萨克等把复调手法

15、与德国中世 纪以来的独唱歌曲利德相结合,使利德成为一种新型的的世俗声乐复调体裁。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管乐器:竖笛、肖姆管、横笛、小号、木管号、萨克布号。 弦乐器 : 维奥尔琴。 琉特琴、管风琴、古钢琴。器乐的发展如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前奏曲和托卡塔等。 舞蹈音乐 、变奏曲。 古钢琴(维吉娜又称“少女” )产生于 14 世纪,16 世纪已经发展成熟。器乐的发展如坎佐纳、利切卡尔、幻 想曲、前奏曲和托卡塔等。舞蹈音乐 、变奏曲。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成就:1 歌剧艺术的产生 2 大小调式、和声体系的逐步完善,3 器乐艺术开始于

16、声乐艺术 并驾齐驱。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1 新音乐思想观念,2 两种规则(蒙特威尔第最早提倡)3 情感类型化 4 节奏与记谱 5 同奏低音 6 新对位法与调性和声 7 特色写作与乐器制造。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 、戏剧(剧本与表演) 、文学(诗歌) 、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 、舞台美术等融 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咏叹调咏叹调:是歌剧主角的独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它的任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性,描绘他们 的肖像,咏叹调是歌剧中最精彩的音乐,他有完善的结构和情感层次,可拿来单独演唱。 宣叙调:宣叙调:又名朗诵词,是一种朗诵式的歌调,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不过它是根据自然语气而谱写的旋律具有 伴奏,在表现各个主角同一场合中的不同性格,情绪以及相互对北海的一般用重唱较为适宜。 序曲:是当歌剧还未开幕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它的使命在于综合的叙述,全部歌剧发展的重要观念,奏 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图,歌剧序曲一般常用没有展开部的变体奏鸣曲式结构。 4 1597 年非正式的上演了 达芙妮 就将这一年视为歌剧诞生年。达芙妮 乐谱没有保存下来, 1600 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音乐美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