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60366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9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考点整合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文言实词,考点一 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常见的通假字分为三类: (1)同音型,指所通之字与本字的声部与韵部均完全相同,如“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乡”通“向”,意为“朝向”。 (2)双声型,指所通之字与本字的声部相同,如“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内”通“纳”,意为“接受,接纳”。,(3)叠韵型,指所通之字与本字的韵部相同,如“赢粮而景从”(史记陈涉世家),“景”通“影”,意为“像影子一样”。 (2009上海卷)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2、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识别通假字,可采用“推断”或“代入”的方法来进行辨别。B项,“卒”如果通“猝”,代入原文后,“猝”解释为“仓猝”,显然与语境实际不符。“卒”是形容词,解释为“完毕,终了”。A项,“没”通“殁”,去世。C项,“辟”通“避”,躲,设法躲开。D项,“辩”通“辨”,分别,辨别。 答案:B,考点二 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是指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形式与在现代汉语中一致,但内部结构与意义不同,即同形异义。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体上有三种形式: (1)在古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但意义不同。如2009年江苏卷书沈通明事中“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的“妻子”,古义指“

3、妻子和子女”,今义则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又如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则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2)在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常在一起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节词。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中的“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而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又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学者”,古义是两个词,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在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偶

4、尔在一起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节词。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意思均为“扩大”,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多指商业部门)。又如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开朗”,古义是两个词,意思为“开阔,明朗”,今义是一个词,表示“乐观,畅快”。,(2007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

5、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A项,“书记”古义指书籍、奏记一类的文字资料,今义指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B项,“待遇”古义指对待、接待,今义指物质报酬。D项,“可以”古义指可以用来,今义指可能或能够。 答案:C,考点三 偏义复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但也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语。这些复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候其中一

6、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语的意义只由另一个语素来承担,这样的复合词语就叫做偏义复词。如: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2)昼夜勤作息。 “作息”本指劳作和休息,在语境中偏取“作”的意义,突出刘兰芝的任劳任怨。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在这里偏指“姥”的意义,因为整首诗中并没有出现刘兰芝的公公,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只有婆婆一人。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5)

7、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死”的意义,突出死亡随时可能降临,而文天祥早就将死亡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6)冀缓急或可救助。 “缓急”本指缓和与紧急,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急”的意义,指当时那种危急的局面。 (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饥穰”本指灾荒与丰收,语境中偏取“饥”的意义,强调即使是禹、汤那样的圣君也会遇上灾年。,考点四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掌握一词多义,首先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积累、归纳和整理,熟记典型例句,在阅读理解时类比推断;其次要借助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知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揣测其义。如: (2009浙

8、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结合原文第三段的语境:“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可知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来表示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去”的本义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如“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都解释为“离开”。另外还有“去死肌,益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解释为“除掉、去掉”,“相去四十里”(司马迁鸿门宴)解释为“距离”,动词。,“病”在文中解释为“祸害”,作为名词

9、意思还有“重病”,如“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作为形容词意思有“困苦不堪”,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疲劳”,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作为动词意思有“生病”,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呈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担心,忧虑”,如“郑人病之”(左传);“受困”,如“在陈绝粮,从者病”(论语卫灵公篇);“损害”,如“夫粜,二十病农”(史记货殖列传)。,“角(ju)”在文中解释为“较量”,另外,作为动词意思有“吹号角”,如“且角且走”(方孝孺越巫)。作为名词意思有“吹奏的乐器”,如“鸣角振铃”(方孝孺越巫);“动物的角”,如“牛有角,马无角”(墨子经说下),此义可引申为“形状像角的东西”。 “蓄”在文中解释为“收藏”,该义项可引申为“蓄养,保存”,如“见其所蓄”(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等待”,如“孰谓时之可蓄”(后汉书张衡传)。 答案:B,Loading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