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560279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读与提升检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材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2、,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作者介绍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二、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

3、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三、注释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4.子规:即杜鹃鸟。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7.随

4、风:一作“随君”。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四、译文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五、讲解诗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

5、,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六、整体赏析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

6、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这两句诗又有三

7、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

8、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检测题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

9、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5.本诗的作者是( )朝的大诗人 (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 ( ) 之感、( ) 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 ) 情感。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10、。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

11、”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5.唐 李白6.漂泊 离愁 漂泊过的地点7.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8.运用了 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解析: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

12、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9.C。10.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11.“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

13、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12.杨花和子规的啼鸣。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