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59988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X 页数:8 大小:6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考复习(9月11日).ppt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纪念刘和珍君 1、中心思想: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 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 行”。 2、文中人物的区分: “庸人”: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流言家”),当然也包括 “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 “真的猛

2、士”指像刘和珍君一样的爱国青年,如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 请愿的群众。 3、总体思路 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 这笔血债。 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部分写 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

3、不一味肯 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 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 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8、选出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组( )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 至于颇为怀疑。我 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 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 地步。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A、竟 不但 而且 还 尚且 更

4、B、更 向来 然而 更 况且 竟 C、更 虽然 但是 还 尚且 竟 D、竟 向来 然而 更 况且 更 9、对下文理解最为恰当的一句是()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人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 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 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A、对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作者感到极大的哀痛和愤怒,因此要写文章进行斗争。 B、“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是

5、本段的中心句,表明自己要在痛定之后来写作文章进行反击。 C、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使作者感到极大的悲愤,而反动文人的造谣、诋毁,又使作者感到极大愤怒,因而要写文章进行战斗。 D、文中的“学者文人”指依附军阀政府的势力迫害进步学生的校长杨荫榆。作者对他的做法十分愤怒,因而要写文章批驳。 10、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

6、跃。 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先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爆发革命惊雷。 8. D 9. C 10. A 。 选出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个反问句,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我将深味这非

7、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 于逝者的灵前。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8、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答() 2.“其”指代的是()。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1.D 2.B 1.C 2.B 3.B,1,学 海 无 涯 荷塘月色 欣赏景物描写: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先 后写了荷叶、荷花、花香、流水。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9、静”,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思想变化过程: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3.品味精美语言 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 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 曲折折的

10、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10.贯串荷塘月色的线索是什么? A.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B.以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感情为线索 C.以时间的顺序、空间的变换作为线索 D.以文章的标题作为线索 1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 ) 林黛玉在詠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 谓难得之妙句! 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

11、当。 D. 写 难 状 之 景 , 如 在 眼 前 ; 写 不 尽 之 意 , 见 于 言 外 。 A D 故都的秋 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 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本文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 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

12、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 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 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 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 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

13、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 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甲 (煮、 泡、冲、烫)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乙 (听得、听见、细听、聆听)到青天下驯 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 丙 (漫、细、忙、点)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丁 (仰、 静、面、正)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 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4、 10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答案】甲处(泡) 乙处(听得) 丙处(细)丁处(静) 11b 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答案】B 12作者从 、 、 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 把 自 然 地 融 合 在 一 起 。 【 答 案 】 形 音 色

15、个 人 的 心 情 与 故 都 的 秋 色 13d 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 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 。 【答案】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14作者在f 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答案】B 林黛玉进贾府 1、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

16、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 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 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 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 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 “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 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2,3,学 海 无 涯 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 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