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59844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5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62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应当正确地了 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的体系。组成这 一体系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在符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的 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是抱着为劳苦群众谋幸福的 愿望去考察社会进而研究哲学的。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 历史唯物主义,又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都是有一定 的道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着解决处在一定社会关 系中的现实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现实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哲学的时候,

2、首先碰到的就是发展到最高 水平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他们接受 了这一学说,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站不住脚的,受到了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鼓 舞。 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辩证法也是不对的。 进一步地研究, 马克思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引进了实践的概念,终于发现,只有人们 的社会实践才是确定思维真理性的标准。科学实践观的建立,使马克 思主义的创始人根据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历史发展, 重新改造了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研究的积极成果,经过进一步天才地发挥,创作出了作 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的哲学即唯物辩证法。 这一新哲学的 发展,

3、科学地说明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建立了与以往认识论本质上不 同的新的认识论学说。 当他们这个时候应用新的哲学武器来重新研究 人类社会问题时,与过去就大大不同了,一切问题就都明朗了,从而 建立起了自己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社会理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 义。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从人出发,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最后 又回到了人;如果说是从社会出发,走过了一个园圈,最后又返回到 的社会, 都是正确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 都是说出了同一个意思。 但是这种回到,并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返回到人类社 会问题上来,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回到人类社会问题上来。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 归宿仍然

4、是人类社会, 这是无疑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如下 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即: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论认识 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第一,辩证法。第一,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辩证法呢? 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 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第页。) 列宁则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 于发展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认识是相对 的。”(列宁全集第卷,第页。) 列宁和恩格斯的意思是一致的, 都是指出唯物辩证

5、法是关于事物 发展的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发展的, 运动发展是由于内在矛盾引起的,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思维所以能 够反映这一规律,是因为它本身也是按照与之相类似的规律运动的。 从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 无论是客观的物 质世界还是人的主观世界即思维,都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运动的。关 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就是客观辩证法, 关于主观世 界即人的思维的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就是主观辩证法。 这两类规律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也不可能有着本质的不同规 律,因为反映者和被反映者如果有着本质上不同的规律,它就不可能 实现反映的任务。客观世界在本质上是辩

6、证地存在着的,思维则是人 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因此, 辩证法既包括客观实在, 也包括人的思维。 通过思维能够达到对于现实的矛盾的认识,但是却不能克服些矛盾, 克服矛盾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做到。 所以马克思主义非常看重实 践,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在对于现实的 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中揭示出来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既 是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也是继续进行实践变革世界的基础。我们党所 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因也就在这里。 但是,因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毕竟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又有 着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的。对此,恩格斯说道 : “这样, 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

7、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 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 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 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 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学说,是由总特征、基本规律、 基本范畴组成的理论体系。这些特征、规律、范畴并不是先由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关在屋里想好了以后,强加于物质世界的,不是的,他 们从来也没有想要先验地寻找一些完全适用于现实的辩证法原则。 他 们是通过分析现实的实践, 才从中揭示了客观

8、物质世界存在的一定的 原则,然后才有理论上的表述。现在有些教科书和小册子,把辩证法 的这些特征、规律和范畴解释成互不联系、互不依赖、各自孤立的, 这当然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冒充马 克思主义应用到实际当中去,然是就免了要碰避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普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 因此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就成了作为物质世界正确反映 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 对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把握, 关键是要深入理解对立统 一规律, 因为这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曾经指出 :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 运动

9、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列 宁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 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的东西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 握对立面。”(列宁全集第卷,第页、页。) 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 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选集 第卷,第页。)毛泽东同志则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 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著作选 读上册,第页。) 这一法则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而且是整个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法则,它贯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当 中。例如,在唯物主义部分存在着

10、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在实践论部分 存在着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认识论部分存在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几大范畴都是 自身内部的对立统一,都是可以用矛盾法则加以说明的。所以毛泽东 同志在矛盾论中又说,把这一法则的有关问题弄清楚了,“我们 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当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辩证法的时候, 不要忘记它 的革命精神,不要忘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思想武 器。否则,就有可能对它产生片面地理解和不合理的应用。马克思早 就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

11、其夸夸其谈的 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 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 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 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 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 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要知 道,唯物辩证法决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同时还是世界观问题, 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单纯的方法、在其抽象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方法,是任何什么人都可以应用的,而世界观却是分阶级的,忘记了 这一点就会背离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硬壳中将辩证法 的合

12、理内核挽救出来又进而改造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的呢?在这 个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给了他们很大帮助,通过引进实践的 观念,确立了新的唯物论学说。 第二,唯物论。第二,唯物论。 马克思认为,为了揭露社会的真正矛盾,找到一条通向合乎劳动 人民群众利益的新社会的道路,就必须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使他和恩格斯感到无比 的兴奋。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费尔巴哈“才能走向真理和自由,其他 的路的没有的。 费尔巴哈, 这才是我们时代的涤罪所。” (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卷,第页。)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就发展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有使人不满意 的地方,马克思指出:“他过多

13、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 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 (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卷,第页。)只有政治才能解决阶级的压迫 和剥削,建立起通向人的最后解放的道路。费尔巴哈不明白,他“所 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是没有的, 人是组成社会、国家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在国家中才能生活,所以 离开了政治谈人,是不会对人有多少益处的。人的最大的不幸来自政 治,最大的希望也存在于政治之中,所以真正有益于人的解放的哲学 是不能不谈政治的。因此,马克思在谈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改造时指 出:“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

14、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 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这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旧哲学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步,马克思就不能从 旧哲学的框框里脱身,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就不会有什么本质的 区别。不看到这一点,就不会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就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降低到旧哲学的水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间和空间是 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属性,意识是能够反映物质世界的等 等这些命题,旧的唯物主义也都是承认的。这些基本上正确的哲学命 题,如果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理解,那就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有些流行的哲学小册子,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15、名义下,却并没有超 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眼光,机械地、孤立地去对待它们,使它们变 成了抽象的哲学教条。 如果以为停止在这个水平上就是学到了马克思 主义的哲学,那实在是高兴得太早了。这样的哲学教条对于无产阶级 的革命事业有什么用处呢?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许多人反复念 叨这些命题,却仍然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在“活学活用”的年代,人人都讲哲学,充斥于社会的却是“形而上 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所以是科学的, 关键是正确地解决了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的哲学唯物主义。那末,马克思是怎样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的

16、 呢? 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外在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它不依赖于 人而存在,人却要依赖于它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 “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 页。)外部自然界是客体,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但是这个客体特有的 性质则是人施加于其上的活动。 自然与人的这种联系是在人类的劳动 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劳动中进行着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因此,对 于人来说,只有进入了人的历史活动的领域,与人发生了关系,被人 实际地对待、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界,对人才是有意义的。在人的活动 所没有涉及到的自然界,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人们没有必要去过 问它,它对于人来说是无所谓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 立地理解的、 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 对人说来也是无。” (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哲学所要研究的自然界 是人的自然界,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自然界,和人相隔离的、无人无 关的自然界,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它呢?人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创 造性的联系,只有在人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自然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