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59546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开篇导读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乘敞篷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时,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1979年2月2日,邓小平在休斯敦参观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坐在乘务员的位置上,感觉就像在坐航天飞机。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跟上世界的步伐,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

2、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整体经济水平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改善。 那么,你知道中国是怎样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付出了哪些重大代价,中国最终要走向何方吗?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读图探新,单元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1952年,中国人民用三年多时间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即开展了“一化三改”,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的过程中,既有诸如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78年前,体制僵化,发展不畅。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四单元,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表现政治的内涵;口号,往往是某时某地社会生活最简洁有力的记录,为

4、后人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用口号来解读历史,会别有一番“味道”。,你知道上图所反映的“以钢为纲”的口号,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事情吗?这一口号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出现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一起来解答这些疑惑吧!,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时空坐标,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

5、”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落后。 (2)特点:优先发展_。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等一系列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_奠定了初步基础。,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3三大改造 (1)对象:农业、_、资本主义工商业。 (2)途径 农民参加_,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 (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手工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提示:土地改革运动(19

6、50年夏开始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主要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_。 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评价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主要矛盾,成功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会议: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地建设社会主

7、义。” (3)影响:会后,全国掀起“_”的高潮。 3“大跃进”运动 (1)内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2)特点:高指标、浮夸风。 (3)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忽视了_。,多快好省,大跃进,客观经济规律,4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 一切财产由_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公社,5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2)措

8、施:对国民经济实行“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调整,规律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

9、废除。 (2)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经济领域,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三、四、四”。 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四次成功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四次失误探索: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

10、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进程 【探究问题】“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素材】 材料一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突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材料二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材料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11、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探究思路】由材料一中“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得出结论(1);由材料二中“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得出结论(2);由材料三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得出结论(3)。,【探究结论】 (1)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 (2)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3)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特别说明: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产业,能够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苏联有所不同,中国注

12、意到了发展重工业与处理好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二、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

13、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不涉及国民经济公私成分问题,A项错。C、D两项的时间与表格时间“1956年”不相符。 【答案】B,三、图解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探索及启示,(2012全国新课标

14、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一、选择题 1(2015吉林高一期末考试)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当时人们对它有个形象的比喻,称它“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里提到的“

15、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A总路线、总任务B轻工业、重工业 C一化、三改D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解析:题干中的“一只鸟”应指“一化”(工业化),这是当时的工作中心,侧重于生产力方面;“一双翅膀”指三大改造,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因此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就像“一只鸟”和它的“一双翅膀”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故答案为C项。 答案:C,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

16、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3右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依据图片中“全民动员为钢而战”,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运动,是生产力的冒进,属于“大跃进”时期。 答案:D,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中提到的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比原计划要好,据时间分析,应是1960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答案:C,51966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