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9编号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59135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049编号预防医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7049编号预防医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7049编号预防医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049编号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49编号预防医学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医学重点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 中抽象出某些特征, 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 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 中抽象出某些特征, 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 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 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 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 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 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

2、仅仅是没有 疾病或不衰弱。 健康是一种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 体中的动态过程。 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或不衰弱。 健康是一种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 体中的动态过程。 4. 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 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 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 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 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 也会影响当 地居民

3、健康。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 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 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 也会影响当 地居民健康。 6. 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 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 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 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 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 发展造成 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

4、有害影响的现象。 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 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 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 发展造成 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 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 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 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 一般 以百分率表示。 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

5、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 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 一般 以百分率表示。 10. 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 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 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 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 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 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 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 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

6、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 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 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 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 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称为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 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 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称为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

7、的群体 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 ):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 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 EAR 水平时, 可以满足 水平时, 可以满足 50%个体的需要。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 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 ):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 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 RNI 水平时,可以维持 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水平时,可以维持 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指通过实验

8、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 素的需要量。与素的需要量。与 RNI 的区别在于准确性不如的区别在于准确性不如 RNI,可能高于,可能高于 RNI。 17: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 量对于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 量对于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18: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 者、带虫者和带毒者均称为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 者、带虫者和带毒者均称为病原携带者。 19:病例对照研究:从目标人群中选

9、择一组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与未患 有该病的人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 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 因素的情况和程度, 比较两组暴露史的差别, 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 关联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病例对照研究:从目标人群中选择一组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与未患 有该病的人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 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 因素的情况和程度, 比较两组暴露史的差别, 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 关联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20:队列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暴露因素或该因素的不同 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暴露 组和非暴露组某种结局的发生率, 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 系及关联强度

10、的大小。 :队列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暴露因素或该因素的不同 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暴露 组和非暴露组某种结局的发生率, 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 系及关联强度的大小。 描述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选择)描述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选择) 21:发病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某人群某病新病例 出现的概率。 :发病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某人群某病新病例 出现的概率。 22:罹患率:衡量新病例发生频度的一个指标,描述的是短期内的、 小范围内的。 :罹患率:衡量新病例发生频度的一个指标,描述的是短期内的、 小范围内的。 23:续

11、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在易感 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在易感 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描述疾病存在频度的指标:描述疾病存在频度的指标: 24: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病: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病 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5: 感染率 : 指在某个时间所检查的人群中, 感染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 : 指在某个时间所检查的人群中, 感染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描述疾病死亡频度的指标:描述疾病

12、死亡频度的指标: 26: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在特定人群中发生 死亡的频率。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在特定人群中发生 死亡的频率。 27: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 比例。 :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 比例。 28:生存率:通常指随访满:生存率:通常指随访满 n 年后,还存活的病人所占的比例。年后,还存活的病人所占的比例。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多选)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多选) 29:散发:指某病在某一地区的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一般为 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平均发病水平) ,病例间

13、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 :散发:指某病在某一地区的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一般为 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平均发病水平) ,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 30:暴发:指在短时间内,小范围的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 现象。 :暴发:指在短时间内,小范围的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 现象。 31: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当地历年该病 散发水平的 :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当地历年该病 散发水平的 310 倍。倍。 32:大流行:若某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人口比例大,其发病率 远远超过流行水平, 在短期内流行范围超过省界、 国界甚至洲界而波 及其他国家,形成

14、世界性流行,称为大流行。 :大流行:若某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人口比例大,其发病率 远远超过流行水平, 在短期内流行范围超过省界、 国界甚至洲界而波 及其他国家,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为大流行。 33: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研究是在某一时点或某一较短时间内收集 人群的暴露和发病情况。因此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研究是在某一时点或某一较短时间内收集 人群的暴露和发病情况。因此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34:普查:即全面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人群中每个成员 都进行调查或检查。 :普查:即全面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人群中每个成员 都进行调查或检查。 35:OR(比值比):指病

15、例组和对照组两个暴露比值之比。(比值比):指病例组和对照组两个暴露比值之比。 36:累积发病率:若观察期队列人群比较稳定,以观察开始时人口数 为分母, 以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为分子来计算某病的发病率, 称 为累积发病率。 :累积发病率:若观察期队列人群比较稳定,以观察开始时人口数 为分母, 以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为分子来计算某病的发病率, 称 为累积发病率。 37:发病密度:若观察期人口波动大,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 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发病密度:若观察期人口波动大,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 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38: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 RR: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

16、与非暴露组发病 (或死亡)的危险之比。 :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与非暴露组发病 (或死亡)的危险之比。I1/I0 39: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 A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表明由 于暴露因素所致的危险度。 :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表明由 于暴露因素所致的危险度。I1-I0 4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指暴露组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 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 :指暴露组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 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I1-I0)/I1 41: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 PAR: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导致的发病 率或死亡率。 :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导致的发病 率或死亡率。It-I0 4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指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 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指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 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3:真实验:一个完全的实验必须具备前瞻、随机、均衡、干预四个 基本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