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59078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4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715编号明代文学整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代社会绪论 背景: 一:明代政治专制独裁 1.大兴党狱,雄猜好杀诛戮功臣; 2.八股取士,千篇一律,钳制士人; 3.宦官专权,锦衣、厂卫特务统治; 二:明代经济商业经济繁荣:文人市民化 1.景德镇万余人从事陶业; 2.苏州“比户皆工织造,转贸四方” ; 3.文人兼职从商:凌濛初、陈云龙等兼营印刷业; 4.很多著名文人均出身商家:屠隆、唐寅、顾宪成等 三:社会思潮理学失控 心学兴起 1.王守仁(阳明先生)倡导心学 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2.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3.李贽(卓吾):主张“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 4.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四: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

2、文学 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 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到来:四大奇书与“临川四梦” ; 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 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情有者理必无 B 清晰地认识文学的“虚” “实”关系; C 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 D 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八股文格式(歇后语)千篇一律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写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限制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经义考试的思想标准已由官方明确规定下 来,那就是四书五经大全 ,由礼部刊行天下。 字数限制 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王艮(初名银):提出“

3、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 际间地位之平等; 李贽(卓吾):童心说 A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耿中丞) B 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了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了真人; C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主张“世总为情” , “人生而有情” ,是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 是有主情如牡丹亭 紫钗梦 ,厌世如邯郸梦 南柯梦之作; 泰州学派师承:王艮徐樾颜均罗汝芳汤显祖 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俗文学的发展及特点 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 李梦阳:西厢记与离骚并列; 徐渭曲序

4、 唐顺之等人:水浒传与史记并称; 李开先词谑 李贽:又将“西厢记” “水浒传” “史记”等相并列; 周晖金陵琐事卷一 冯梦龙:“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叙山歌 ) 这些言论,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形成了 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 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的到来: 一是: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唯一 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社会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清晰地 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二是: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 成了一

5、个新的高潮; 明代戏曲主要是传奇,经典之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 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 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与肯定自我、弘扬个性的思想相一致,明代 文学家甚至将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的社会功能准则; B.清晰认识文学“虚” “实”关系;如谢肇淛云: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 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C 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 刘 备:仁君;似伪 诸葛亮:智绝;似妖 关 羽:义绝;似神 D 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语言的通俗易懂,对一部作品的流传确 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国演义:文不

6、甚深,言不甚俗; 水浒传 金瓶梅很多方言、俗语; 结论:雅文学于俗文学相互交融、互动是为一种常态,雅文学的俗化,俗文学 的雅化,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态势。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开创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 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使全书构成统一 的整体。且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唯一形式。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1)艺术特征:情节连贯、故事完整,叙事角度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全 知全能视角 2)形式特征:散韵结合方式;(全书或开场、收尾、文中,也多用诗词、 鼓词等) 三国开篇:明代杨慎临江仙

7、 3)叙事特征:注意说与听的关系;开头多用“入话” ,即“楔子” ,起到陪 衬正文故事内容的作用 ; 同时有着说话痕迹,如“话说” “且说”等叙事语言 ; 最后卖关子、吊胃口的结尾。 元代的三国故事流传的形式主要是:三国戏和三国志平话; 主要贡献:文学作品中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明确,人物性格基本形成,以及小 说框架逐步定型; 三国志演义“四大奇书第一种”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 (一)官修史书的帝魏、帝蜀之争 1.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为正统 2.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蜀为正统 3.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国为正统 观点矛盾:一方面肯定陈寿的“帝魏”观点;但是在人物评价上却肯定 刘备 之“仁道” 4.北宋:

8、司马光资治通鉴尊曹魏为正统; 5.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为正统; (二)民间拥刘思想痴心不改 小结:拥刘反曹思想文化内涵 “拥刘反曹”的观念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它积淀了普通百姓千百年 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 “拥刘反曹” 就是尊崇仁政、 贬斥暴政, 尊崇忠义、 贬斥奸诈,这也反映了人民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对残君暴君的憎恶。这无论 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倾向。 拥刘反曹思想表现: (一)语言称谓上:感情色彩鲜明 (二)结构安排上:蜀汉着墨最多 (三)内容叙事上:歌颂仁政; 其一:仁政君民关系 其二:待 人君臣关系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

9、艺术成就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结合七实三虚 (一)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论证 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是历史演义小说面临的首要问题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都是按照史 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 感; 三分虚构:则是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 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 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三分虚构”之艺术技巧: 1.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二:宏伟壮阔之艺术结构 1

10、.五条线索交错并行: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 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2.在魏蜀吴三条线索中,又以魏、蜀两国的矛盾斗争为主干;魏蜀以蜀 汉为重点;蜀汉以诸葛亮为中心; 3.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作者又兼用倒叙,铺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 事手法; 三、特征化的人物形象 特征化艺术典型的特点: 1.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夸大其主要 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脸谱化;) 2.稳定性 : 指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 处于静穆状态 ; (主要性格特征基本不变,程式化;) 特征化性格塑造的艺术手法: 1.出场定型,犹如脸谱性格特征较单纯、稳定; 2

11、.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 深化; 3.善用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格特征;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四: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 本章思考题: .章回体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特征; .怎样理解三国演义世代累积型的小说;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 .评价刘、关、诸葛、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虚实;人物;结构;战争;语言) 水浒传 如何理解宋江的“忠义” 其一:宋江的出身、为人、行世 1. 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学儒; 2. 为人:结交好汉; 3. 行世:以忠义求进取;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为了锦绣前程,时以封 建道德准绳,事

12、事以封建秩序为尺度,绝不越雷池半步 其二:宋江上山“曲线图忠义” 上山之前:逼上梁山:梁山之上: 招安(下山)之后:最后的晚宴; 迫不得已走一一条曲线救国的忠义之路:暂时委身梁山,以图日后全 其“忠义”之志 其三: 宋江的“忠义” 义胆包天 忠肝盖地 小结:宋江之“忠义” 结局:宋江因官逼民反,求生不得,为实现其“忠义进取”之志,遂而投奔 梁山,惟求“暂借水泊,权时避难” ,为日后朝廷招安,求得个封妻荫子, 青史留名而虽死无憾。因此,宋江的人生是追求忠义的人生,而追求忠义的 人生也必将是悲剧的结局;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1.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2.对比中凸现人物

13、的个性差异 同是军官, 林冲的软弱性,杨志的奴才性,鲁智深的反抗性。 3.通过行动来刻划人物 武松:勇猛、机警,通过打虎、杀嫂,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行动来充 分展现的。 4.注重细节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完整富于变化的艺术结构 水浒传上半部分以人物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件为顺序,连环勾锁,层 层推进。 (46) 1.前七十一回主要采用单线连环勾锁结构方式。 2. 从七十二回到八十二回为一大过渡,由聚义过渡到招安。其以时间为顺 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直至接受招安; 3.八十二回之后主要采用板块式结构方式 。 即征辽、 征方腊, 征田虎、 王庆, 各自独立,自成板块。 三. 语

14、言特色 1. 叙述语言 通俗易懂,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 2.人物语言: 高度个性化 充满了生活气息 金 瓶 梅书名由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 西门庆的人生哲学:“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 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 好货贪财,好色,逐权 1. 破落财主,开药铺(西门大郎)浮浪子弟 2. 近来发迹,交通官吏。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包揽词讼;娶了李娇 儿 3. 聚敛钱财 与官员平起平坐。娶了孟玉楼,又谋取李瓶儿。 4. 党争牵连 金钱疏难。摇身一变贾廉,西门庆可以享受落难中亲家 的家财了 5. 另觅靠山 谋求官身 6. 以钱易权 横征暴敛 7. 认官为父 高官厚禄

15、 8. 富贵逼人 纵欲身亡 金瓶梅的审美艺术 白话长篇小说里程碑 一、题材转变:变奇为常,从神到人 金瓶梅的题材不再是朝代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 俗社会,琐碎家事。 二、审美取向变异:由美到丑 金瓶梅中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作者以生活中的丑作为题材,怀 着对丑恶现实的强烈憎恶之情,将生活中的丑进行提炼、挖掘,并加以 概括,从而上升为艺术的美 三、性格化人物塑造:立体化、多色调 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四、结构艺术: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多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 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

16、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 葛相连。 五:语言艺术:变雅为俗,多用市井语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 家常口头语。 汤显祖牡丹亭 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剧作,分 别是描写才子佳人的牡丹亭 紫钗记 ,描写政治仕宦的邯郸记与南 柯记 ,四部传奇中都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总名“临川四梦” 。 明传奇两大流派: (吴江人)沈璟吴格律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 (临川人)汤显祖临川派文采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 杜丽娘形象特点: 受限于身分与教养,却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苦于幽闺,乐 于梦境;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捍卫爱情,勇于争取 牡丹亭揭露了世俗礼法、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漠视情感、压抑 人性的问题,但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