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5581758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教育目的,.,第五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目的”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二、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功能,(一)特点 一是预期性。二是宏观性。三是指导性/强制性。四是时代性。 (二)功能 规范、选择、激励、评价、,.,三、教育目的的意义,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的价值

2、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教育活动。 即: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而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一个总要求。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且教育目的影响和指导培养目标的设定。 2、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而提出的,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目标越具体,就越易于操作和评价,教育目的也就越易于实现。,.,第二节 确

3、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一) “个人本位论”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 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评价:属于唯心主义的理论范畴。,.,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

4、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

5、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 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 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

6、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 指人的自由发展 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7、的决议对教育目的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同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要为

8、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中的这段话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

9、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10、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把教育目的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总要求。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