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复习(理科)(最新编写)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576219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复习(理科)(最新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复习(理科)(最新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复习(理科)(最新编写)(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复习,4、探究世界的本质,5、把握思维的奥妙,6、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唯物论,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4.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考纲要求:,学习重难点:同上,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 它是抽

2、象的、虚幻的东西 A. B. C. D.,(A),“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2004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D),(03年全国)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

3、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考点1-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哲学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 “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本质角度)。,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2) 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3)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A、哲学上的物质是

4、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如:形状、色彩、重量等。,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联系:,区别:(1)“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

5、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扩展: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扩展】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自然界是客观存

6、在的物质世界 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 人的思维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是指客观实在性 A B C D,(B),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B. C.D.,(A),【2008年 海南】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7、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D),考点1-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提示】 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例如:磁场、超声波,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

8、的作用。,(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客观的,(3)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3、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本质是客观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小结:世界是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

9、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A),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B),考点2-1:(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哲学的运动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的主体:物质,而不是意识。,(2)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10、等。,(3)运动的状态:绝对运动、相对静止。,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联系),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 B. C. D.,(B),(2002年全国卷)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

11、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C),1、运动与静止含义,考点2-2:(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 事物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以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关系,(1)对立(区别): 含义不同(见前一页) 特点不同: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和绝

12、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统一(联系):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只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飞矢不动”),注意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克拉底鲁观点的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名言,A.承认事物绝对运动,但否认事物相对静止 B.承认事物相对静止,但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 C.既承认事物绝对运动,又看到事物相对静止 D.夸大事物绝对运动的诡辩论,(C),下列属于规律

13、的是:,A.水往低处流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守株待兔 D.生物体的新陈代谢,(D),考点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参见资料88页) (1)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2)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 (3)把某些现象当作规律。 (4)认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5)把规律与规则、守则混为一谈。 (6)认为

1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联系一定都是规律。,(2004年江苏,1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赫拉克里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B. C. D.,(A),【2009年江苏.单科.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

15、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2)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考点4:(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 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

16、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3)反对错误倾向: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6、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