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557620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危险品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及急救措施一、氯气 特性:黄绿色有刺激臭味气体。 危害:刺激眼及上呼吸道,严重时引起化学性肺炎与肺水肿、皮肤灼伤。一般易燃性气体或蒸气都能与其形成火灾或爆炸。(如松节油、乙醚、氨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呼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处置方法:人员迅速撤离泄漏区至上风向,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气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钠瓶浸入石灰乳液中;各种防毒面具均能有效防护进入高浓度区,必须全身防

2、护,采用隔绝式面具。 二、氨气 特性: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体。 危害:极易于液化、易燃,接触氨可引起严重灼伤;水溶液有腐蚀性;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处置方法:人员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至上风向,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防止皮肤接触;切断电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高浓度泄漏区用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泄漏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设备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置,修复、检验后再用。 三、苯系毒物 特性:易燃有刺激性和毒性;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易着火、爆炸;

3、蒸气比空气重,能与氧化物发生强烈反应。 危害:腐蚀性较强;对人体有严重损害,重症者可昏迷、抽搐、呼吸及循环衰竭;为致癌物。 处置方法: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雾状水扑灭小面积火灾,保持容器冷却;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或沙土吸收,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乳液刷洗,经稀释后放入废水处理系统;如大量泄漏,立即建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无害化处理。 四、有机磷农药 特性:常温下较稳定;受热或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释放出毒性气体;遇明火、高热可燃。 危害:剧毒;通过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

4、中毒。 处置方法: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电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环境中小范围污染,可用3%-5%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钙或漂白粉和大量洗涤水冲洗;经稀释过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阻止药液流向水源;被污染的工具和包装材料须及时用熟石灰或碱水消毒处理,无用的要集中焚烧,禁止使用酸碱灭火剂。 五、氢氟酸 特性: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至淡黄色冒烟液体;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引起爆炸。 危害:对皮肤和粘膜有极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处置方法:喷雾状水

5、,减少蒸发。用沙土、干燥石灰混合,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溶于水后用碳酸钠中和,然后用氯化钙沉淀。也可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冲洗水排入废水系统。 六、硝酸 特性: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发生激烈反应,爆炸,强酸性;腐蚀大多数金属(铝和其合金除外),与许多常用有机物发生非常激烈反应,引起火灾和爆炸性危险。 危害:蒸气对眼睛、呼吸道等粘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处置方法: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少量泄漏时用沙土、干燥石灰、苏打灰混合后回收;大量泄漏时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内。 七、硫酸 特性: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与水大量放热,可沸溅;遇易燃物(如苯

6、)或可燃物(如糖、纤维素)接触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燃烧,生成有毒烟雾,稀酸腐蚀常用金属生成氢气。 危害:对眼睛、皮肤、呼吸道有很强的腐蚀性。 处置方法: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或用沙土、干燥石灰、苏打灰混合后回收;回收物应安全处置,可加纯碱消石灰溶液中和;大量泄漏时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内。 八、盐酸 特性: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与活泼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与氰化物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危害:对皮肤、眼睛、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性。 处置方法: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或用沙土、干燥石灰、苏打灰混合后回收;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大量泄漏时应构筑围

7、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内。 九、氰化物 特性:在空气中易潮解,放出氢氰酸,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氰化物溶液释放出氰化氢,遇热、遇湿、酸引起反应而易着火,高温时与亚硝酸盐或氯酸盐熔融并引起爆炸。 危害:对人体有强烈的毒性。 处置方法: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减少飞散;处理一般采用碱性氯化法,加碱使水处于碱性条件,再加过量次氯酸钠、液氯或漂白粉处理。 十、醇类 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有引起着火、爆炸危险,与强氧化剂(如硝酸、硝酸银)猛烈发生反应,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引着回燃。 危害:有毒,中枢神经抑制剂。 处置方法:用沙土、干燥石灰混

8、合,然后用无火花工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废水排入废水系统,用沙土、二氧化碳灭火。 十一、液化气、天然气 特性:易燃,与空气相混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爆炸。 危害:低毒,高浓度有刺激和窒息作用。 处置方法:查清现场情况,紧急疏散周围人员;清除火源,切断阀门断料源或堵漏,高压喷水强制冷却;严禁明火,防止爆炸;可组织开花喷雾水流对泄漏气体驱散,稀释,可用水、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十二、油类 特性:易燃易爆。 危害:一次性高浓度汽油蒸汽能导致死亡。 处置方法:对燃烧罐体使用干粉或泡沫灭火器,并进行强制降温;发生油料泄漏应迅速堵漏,并收集转移至废物处理场安全处置。 十三、氢氧化钠 特性:强碱,遇酸、水放出大量热,能使可燃物着火。 危害: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皮肤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 处置方法: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穿防酸碱工作服,泄漏处理中避免扬尘,尽量收集,也可大量用水冲洗,废水流入处理系统;液碱泄漏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集,用泵转移至槽车内,残余物回收至废物处理场安全处置;用水、沙土扑救,防止雨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