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资料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557613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古诗鉴赏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评析】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全诗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练习】1. 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以平淡的叙述,写出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定下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

2、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3.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答案: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颔联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5.请你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案: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

3、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评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颔联紧承首联来写,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当中。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不禁产生无限愁思。【练习】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案: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

4、了好友离去,只剩下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 “空荡荡”之意,表达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案: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

5、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评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表现出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颈联画风一转,境界变得阔大,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练习】1.请用自己的语言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答案:这一联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

6、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含蓄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任选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答案:角度一(炼字):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表现出烽烟的劲拔、坚毅,“长”字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圆”字写出了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诗人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角度二(整体):突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一联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上是落日,中是烽烟,下是河流;近是烽烟,远是夕阳,更远处是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

7、出景物的基本形状态。色彩丰富。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色的夕阳,泛白的河水,白色的烽烟,色彩丰富而富于变化。角度三(情感):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空间阔大,意境雄浑,笔力苍劲,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孤寂、抑郁的情绪。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

8、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评析】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颔颈两联所写景物,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活力。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练习】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

9、的荒原,滚滚东流。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随”“入”。答案:“随”和“入”极具表现力。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仿佛使人感到江水流入碧空原野,意境壮阔。3.请用自己的语言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答案: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

10、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评析】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练习】1.请用自己的语言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2.请你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进行简要赏析。答案:颈联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诗人通过描写初春的美景,抒发了欢快喜悦的心情。3.怎样理解最后一联诗?答案: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流连忘返,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