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学龄前子女沟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十*** 文档编号:14557418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学龄前子女沟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学龄前子女沟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学龄前子女沟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学龄前子女沟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学龄前子女沟通对策研究摘要: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是指儿童在社会中成长发展时心理变化的过程。作为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家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心理的进程,而父母在这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进程百利而无一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规范儿童社会化心理生活的基本行为;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的习惯;第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群体圈;第四,可以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对于儿童未来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介绍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

2、化心理的影响出发,阐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进而提出做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促进儿童积极健康实现社会化心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总之,家庭教育中恰当合理的沟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家庭教育 儿童 社会化心理 一、研究缘起儿童社会化心理,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心理转变过程。儿童社会化心理这一过程,使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逐渐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进而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一个生命降临到人间,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在家庭里长时间的生活和成长

3、,儿童通过家庭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渐渐掌握了生活中各类社会文化规范,慢慢了解和熟悉各项生活技能和传统道德习俗。在长期的影响和成长中,儿童的体格成长和品格塑造不断完善。家庭为儿童的生活活动提供了主要的场所,家庭影响了儿童社会化心理的方向,家庭为儿童人生第一次的定位提供了帮助。家庭为儿童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和心灵沟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家庭提供给了最早、最直接的场所,家庭教育则是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经有关人士研究发现,虽然个体在各个时期都经历着社会化心理的影响,但是一生中接受社会化心理的最佳时期是学前期。“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 在一个

4、人一生中头四年里, 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 那么, 家庭, 而不是学校,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 而不是教师, 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因此其对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最为关键。在儿童的生活模式中,主要是抚养者担当着言传身教的角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使儿童逐渐掌握社会知识、社会规范和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的优劣,不是单方面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和表现对于父母的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双方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的社会

5、化心理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二、家庭教育中沟通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作用(一)恰当合理沟通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由于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人们为了实现这种规范制定了各类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准则。只要当人们掌握、遵守和适应了这些规则,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个才能从各自的生活中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儿童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渐渐掌握了社会生活规则,经过父母等长辈长期的知识灌输和家庭教育,在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影响中,儿童渐渐将长辈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慢慢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之中。长辈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奖惩机制,在这种奖惩面前,儿童通常会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去执行,逐渐提高行为能力。或

6、者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各种人格形象的模仿,逐渐熏陶形成儿童的正义感和善良美德。(二)恰当合理沟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儿童并不是天生存在亲社会行为能力,要养成这种行为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儿童通过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了解和经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了解家人之间相互的体谅与照顾,通过大量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再加上儿童心理认同感的强化,当儿童以后碰到相似情景时,这些亲社会行为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三)恰当合理沟通有

7、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在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学会交往。交往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交往能力的高低是个体能否适应社会重要指标。儿童的交往分为两类:一是儿童与父母等长辈的交往,二是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儿童与父母及长辈的交往表现在有意无意的观察中,通过与长者的交往获得处理各类问题和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能力。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则表现在他们通过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同龄伙伴们分享和验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和处理争执与矛盾的能力。(四)恰当合理沟通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社会学的理解,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意识就是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知

8、和态度。正确有效的角色意识通常能帮助我们探讨“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等人生最为基本的问题。从儿童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已经处在了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就已经被社会生活赋予了某种角色。经过后期潜移默化或灌输式接受的家庭教育,儿童通过与父母或是其他的长辈们实际的交往与互动,渐渐明白自己是谁,渐渐明白应该怎样和生活中的其他成员相处,渐渐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东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的角色意识不高,不明白每个角色的意义,不明白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那么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会受到阻碍和束缚。三、基于幼儿社会化心理培养的家庭教育沟通建议(一)在沟通中创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

9、为儿童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很重要。一个生命自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开始了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这种亲密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在相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对他们的父母产生依恋。经专业人士调查发现,影响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因素是早期形成的经验和意识,一个孩子在幼时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就会比较有安全性依恋,长大以后他会像小时候受到的关爱一样关心别人,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得很好。另外家长对儿童的民主式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儿童都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在科学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

10、把孩子放在平等公正的位置上面,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教育孩子也像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一样尊重长辈,依靠民主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十分有利。一些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孩子的教育也变得十分的个人情绪化,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化心理发展,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其进行社会化心理教育。(二)在沟通中有针对性的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等有益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个体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及其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儿童并非天生就有亲社会行为,这并不是他

11、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他们经过后期的教育和成长才可以真正获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独一无二性导致他们并没有机会对别人进行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父母对家中唯一的子女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中怕化了,他们的百依百顺和迁就纵容导致孩子既渴望伙伴们的友谊,又无法做到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的尴尬局面。作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尽量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比如,将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鼓励纵容孩子一个人独食;参与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鼓励孩子对同伴适度的谦让,既能提高孩子玩耍的兴致又可以培养孩子协作的精神;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互助的重要性,让孩子

12、学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父母,使孩子在感受关爱的同时也懂得关心别人。(三)在沟通中鼓励儿童在园积极与他人交往交往是指个体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交流与往来,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对社会生活是否适应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将交往分为两种:第一类是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第二类是幼儿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基本是担当着模仿的角色,观察长辈的一举一动以用于自己的行动。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儿童则能通过自己的认识与同龄的其他个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通过对同伴的关心与照顾中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同时也在与同伴的争执和误会中获得协调关系的能力。由此看出,父母应该多鼓励甚

13、至创造一切条件支持儿童与同龄人进行交往,支持他们多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引导他们结交更多的朋友。然而有不少父母对孩子采取封闭式教育,因为怕孩子吃亏学坏,禁止孩子过多参与社会活动,剥夺孩子交朋友的权利,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心里孤独和抑郁,同时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四)在沟通中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从孩子降临到人间的那刻起,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就已经处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中,毋庸置疑,他们已经被赋予了某种角色。在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被保护被宠爱的小孩,而到了学校他们就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般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如果儿童不懂得这种角色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不合适的行为

14、举止,那么将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碍,比如儿童在幼儿园里把自己当作被宠爱的对象,肆意妄为,对老师及其同学撒娇淘气,会给儿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对儿童进行社会化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培养儿童对角色的意识,教育儿童掌握社会生活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同场景和环境的社会生活中合理的进行角色转换。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适应社会化心理发展。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离不开与人交往,而家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为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和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结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贯穿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既有广泛性,又有一贯性。由此看出

15、,父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是儿童健康社会化心理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科学理性有效培养下一代的基础。受限于个人水平,文章存在一定疏漏,恳请导师批评指导。参考文献1于晶. 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家庭要素的优化与提升J. 教育科学,2003(04):62-64.2孙新.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对比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12):27-30.3张金玲. 生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4宋丽博.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5赵尉. “隔代抚养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6王勇. 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 兰州学刊,2005(05):352-35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