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57232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RTF 页数:18 大小:25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5编号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敦珠心子谈锡永谈宁玛宗圆融的道次第观, 倡议我宁玛弟子见此即息与人诤论,沉浸在闻思修的无穷法喜中。 一、五种抉择见的建立 印度佛教的传播,主要可分为三支:一支是南传小乘(Hinayana);一支是北传大乘 (Mahayana);一支是传到西藏的密乘(Tantrayana)。 密乘亦属大乘的系统,然而传统上则将大乘显密两支,分别称为“波罗蜜多乘” (Paramitayana)与“金刚乘”(Vajrayana);或“因大乘”与“果密乘”。所以在密乘著 作中,提到大乘,一般即指大乘显宗。 中国的大乘,主要为显宗的传统。自魏晋以来,发展成三论宗、净土宗、华严宗、天 台宗、法相宗、律宗、禅宗等体系,已将

2、印度的大乘佛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非徒接受印度 的佛学而已。密乘传入西藏后,亦有很大的发展。 西元八世纪中叶,即唐玄宗天宝初年,莲花生大士受迎请入藏,始弘密法,于是译师 辈出。尤以西元十世纪中叶,宝贤论师赴印度求法,十一世纪初叶,阿提沙尊者入西藏弘 法,更为密乘在西藏发展的两件大事。由是显宗的理论灿然大备。无著、世亲的唯识;龙 树、提婆的中观,皆发展成为严谨的学术系统。同时,每一经续亦分“见”与“修”二部 而传,非徒有说无修。这即是藏传佛教的特色,亦即遥承印度论师的传统。 西藏三大论师,即被誉为文殊三大化身之萨迦班智达、龙青巴尊者,所弘为入楞伽 经及宝性论一系之大中观,亦即如来藏;宗咯巴大士则专弘

3、佛护、月称一系之中观 应成派。这种学风,使宁玛派的“大圆满”(Dzog Chen)得到重要发展,而格鲁派的“止 观”亦由是发展至颠峰。如今的西藏学,则称大中观一系为旧派,应成派一系为新派。 龙青巴尊者对宁玛派的贡献,是令修密行人的观念改变。 于阿提沙尊者(Atisa 法名吉祥燃灯智)入藏以前,密乘行人过份重视“圆满次第”的 气脉明点修习,以此修习易起神通,修持者亦但以神通为证量。阿提沙著菩提道炬论, 虽亦说密法传播应依神通,但他并不以得神通为究竟,求解脱才是修持的目标。龙青巴尊 者即于此基础上,提出十分重要的“七抉择见”,依其次第如下 执实见:凡夫于一切法都执为真实。 外道见:外道理论,或陷于

4、断边,或陷于常边,妄计有无,成为执著。 人无我见:知补特迦罗无有自性,但执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为真实。 唯识见:知万法皆由心识变幻而成,依此作多门观察。 中观见:知万法生灭皆由缘起,依此作多门观察。 俱生智见:知一切法本明,就此无生明体即能成正觉,不必对治,不必观察。 大圆满见:诸法起时,刹那圆满,故无修无证,于轮回涅槃都不作取舍,此即无智 无得。 如是七种见,一二落于常断二边而生执著,故非佛法;三为小乘,四五为大乘,六七 两种则不依文字建立,唯依口耳传承,实与禅宗相类,前者似“攀缘如禅”,后者似“祖 师禅”。如是自三至七,为佛家的五种见。 然而这五种抉择见,实在可以看成是一个“次第”的系统,后

5、后的层次高于前前。自 三至七,则前前为后后的修持基础,所以修大圆满的人,并不因层次高便鄙薄中观与唯识, 亦不鄙薄小乘,没有这层层阶梯,根本便没可能修习大圆满,亦没可能得大圆满见。 本论即龙青巴尊者的大圆满系列著作之一,名为四法宝鬘,而西藏学者实视之为 大圆满的导论,详述小、大、密乘的修行次弟,并且依佛家五种见作一层一层的抉择。 由本论的敍述,可知西藏的大圆满理论,虽同样以空性作为基础,但其见地却不同中 国的空宗及禅宗。中国的空宗,发展成天台宗而臻于极致,禅宗于唐宋两代更绽出奇葩, 是印度佛学北传之后的重要发展。大圆满则依次第而建立究竟道,可视为北传佛学的另一 重要发展。汉藏风格回然不同,实亦无

6、所谓优劣,可以视为莲池中开敷的两色莲花。 二、如何了解“四法” 所说的四法,即归心于法、修法为道、道上除妄、转妄成觉。 由四法的标题即可知,四法的内容实如贯珠,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先是归心于法, 归法之后,即当以法为道,修道目的为求除种种妄念妄见,故谈除妄之法,最后以大圆满 见转一切虚妄为觉性。 四法中,以道上除妄一法为本书重点,龙青巴尊者在本章中,先以中观应成见抉择小 乘大乘各宗见,然后再以大中观见作为抉择,是为见地之建立,也可以说,这是密法种子, 种植在大中观如来藏理论土壤上,长养出来的一树奇葩。 据说“四法”之名,初由噶朱派祖师冈波巴创立,他有冈波巴四法传世,为噶朱 派重要论述。此四法,

7、原为修行人解决四个问题:即对此生的执著;对轮回的执著;对自 身的执著;对实有的执著。龙青巴尊者于造本论时,仅据“四法”之名加以发挥,然凡所 发挥皆用大圆满见,是故已不同于冈波巴之四法。冈波巴另有宝鬘论,则与本论无关。 至于中观见跟大圆满见的分别,仅在于前者仍有抉择的标准,用以显诸法本不生不灭; 后者则以诸法起时,刹那圆满,不须更立抉择标准。然若欲理解大圆满见,则仍须以中观 见作为基础。为此,已特于敦珠法王所著之宁玛派教义一书中,摘译出其述中观宗义 部份,成中观宗宗义,已包括自续派、应成派及大中观宗义,大中观即如来藏,亦即 大圆满见,读者可以参考,此处不予详述。 本文所述,仅向读者介绍,欲理解论

8、旨必具的两种基本知识 一为应成派的理论,及其对余宗的抉择,此为由般若、唯识过渡至大中观的桥梁。至 于大中观,则暂时不讨论。(可参考宁玛派丛书见部九乘次第论集。) 一为宁玛派九乘次第的判别,以及外内密对四宗五见的配合。这是据实际修持的建立, 由此始可进入大圆满修持。 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个基础加以简明介绍。 三、四宗“道次第”建立 依西藏论师的说法,释迦入灭之后,由于释经者的意趣不同,总结其见地,可分为四 部。 释迦所转,分为三转。小乘二宗部据初转建立,是为毘婆沙部( Vaibhasika),及经部(Sutrantika)。大乘中观宗(Madhyamika)所据,为中转;唯识 宗(Cittamat

9、ra)所据,则为末转。 故西藏论师,只承认此四宗为佛法。而除小乘、大乘、密乘之外,佛教亦无他乘。如 金刚心释所说: “佛法三乘四宗派,第四第五非佛说。” 这四部派,从应成派的观点看起来,其实是一次第,即是 毘婆沙部 小乘 经部 实相派 唯识宗 虚相派 大乘 自续派 中观宗 应成派 上表中,后后视前前为不了义,因为都陷于常、断二边。然而每一宗派都认为自己的 理论为中道。因为他们对于断除常边与断边,各自有不同的说法。 毘婆沙宗的中道是,虽许一切法三世实有,但亦不落常边,当果生起时因已灭,是故 便非常;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因灭时有果生出,是故便亦非断。 经部宗的中道是,虽主张外境实有,但亦不落常边,因

10、为一切法刹那坏灭,即是非常; 而诸法虽刹那灭但亦刹那相续生起,是亦非断。 唯识宗的中道是,虽许内识实有,但亦非常,因为遍计执性非真实存在,是故非常; 而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则是真实的存在,是亦非断。 中观宗的中道是,虽说一切法的本质非真实存在,但亦非断,因为一切法在名言上的 存在是真实的,是故非断;然而在胜义上的存在却非真实,故亦非常。 以上所言,初学者或不能理解,但这却是四部宗义的纲领。下文谈及宗义,对此理解 当有帮助。 西藏学者虽然认为只有中观宗的中道见,才是真正的、彻底的中道,但却亦不排斥余 宗的中道见,因为他们认为,要先了解下下的中道见,然后才能了解上上的中道见,例如 要了解经部的“诸法

11、刹那生灭而相续”,就必先要了解毘婆沙部的“因果刹那生灭”。 这种观点,即所谓“道次第”。即将不同的观点,分别为不同的层次,是故每层次便 各自不相排斥。研究西藏密宗,必须先了解“道次第”的概念,如若不然,面对诸般密法, 便只能目迷五色,有如一盘散珠,必须用“道次第”的观点将他们贯串,才能成为一串串 有层次的珠鬘,而这种“道次第”的观念,跟宁玛派“九乘次第”的观念,亦是一致的。 四、四宗宗义 要详细介绍四宗的宗义,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我们只能择要而谈,只谈跟“九乘 次第”配合的有关理论。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因为本论的大纲,实在是一个“九乘次第” 的系统,并不直接谈到四宗的宗义,是则我们只须了解“九

12、乘次第”中每一次第的理论基 础,及跟余次第的分别,也就可以了。 毘婆沙宗宗义 毘婆沙宗包括迦湿弥罗派(Kashmiris)、日下派(Aparantakas 即西方毘婆沙师)、 及中印派(Magadhas)三派。 这三派共同许可的主张是:不承认有自证分;外境实有(关于自证分,下文将详 说)。 其实不承认有自证分这个主张,可以说,亦由外境实有这一主张而来。 他们认为,外境可以离心识而独立存在,而内心亦为实体。譬如我们周围的事物,桌 椅纸笔灯等等,它们的存在,跟我们的内心毫无关系,我们在书房,它们当然存在,我们 不在书房,它们亦一样存在。反过来说,我们的内心,亦跟这些桌椅等毫无关系,并不因 它们存在

13、,才有我们的内心。 换句话来说,毘婆沙师既许外境实有,亦许内心实有。 然则,外境跟内心又有何关系呢? 他们认为,当内心接触外境时,内心为“能缘”,外境为“所缘”,前者为主体,后 者为客体。于能缘的内心上,有所缘外境的相状,称之为“行相”。行相的生起,便是内 心与外境接触时的关系。 唯识宗认为一切外境,皆由八识各自变现而成。如眼识所缘,是眼识变现的色境;耳 识所缘,是耳识所变现的声境等。 然则,内识怎样去认识自所变现的外境呢? 安慧论师(Sthiramati)由是建立自证分。谓眼其实未见色,耳其实未闻声,所有我们 见到的色、听到的声,与由识变现的色声外境毫不相干,只是我们自己在识上变现外境之 后

14、,再从识上生起一种证明,证明外界有这种种情况而已。这个识上的证明,便是自证分。 (西藏所传的唯识,为安慧系统,故此处说“自证分”,亦用安慧的定义。) 毘婆沙宗当然不能承认这个说法。因为一承认自证分,就等于否定自己的外境实有说。 读者对上述“行相”与“自证分”的定义及其分别,应该记住,因为这分别,牵涉到 下文要说的“九乘次第”分别。 复次,毘婆沙部将一切事物归纳为五个基本范畴,即是:显现的色;能缘的内心; 随伴着心的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他们将这五个范畴内的一切事物,既称为事物(Bhava),亦称为“有” (Sat)。事物 或有的定义,是有作用的法。所以现象也是事物,譬如晴雨是现象,但

15、因为晴雨都有作用, 所以便亦是事物。 五个范畴的事物,只“无为法”恒常。余四者部不恒常。但无论恒不恒常,都由实体 所成,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是实有。 所谓实体所成,即由分析至最小最小的物质单位(称为极微)、或由分析至最短最短 的时间单位(称为刹那)所成。极微和刹那都是实体,由他们即可建立一切法。 但由实体所成的事物,虽真实地存在,可是却不必以实体的形式存在。这就叫做“假 有”。 假有和实体有是相对的。凡属假有,是世俗谛,实体有则是胜义谛。 怎样去定义世俗谛与胜义谛呢? 若一件事物,当他被破坏,或被理智分析到不成一整体时,内心便会放弃对这事物的 概念,那么,这事物便是世俗谛的假有。 例如一串花鬘,当

16、将花鬘上的花一朵朵拆开来时,花鬘的概念就消失,只剩下一朵朵 花的概念:是故花鬘便是假有。 若一件事物,当他被破坏、被分拆为个别部份时,内心仍然维持着对这事物的概念, 那就是胜义谛的实体有。 例如:无分方的极微;无刹那的心识;无为的虚空等。 修道即是这么的一回事 因为执著自我为实体的存在,是故有贪嗔痴等三毒生起。这些都成为解脱的障碍,称 为染污无知。将无知除去,便是修行道上的事。 所以修道的最大关键是,要了知自我虽为真实的存在,但却非实体的存在(实体有)。 这一点,亦是“九乘次第”差别的重要因素。 经部宗宗义 经部宗分为随教行经部宗,及随理行经部宗。前者尊奉阿毘达磨俱舍论,后 者则奉“七部量论”为轨范。 这两派都不尊奉大毘婆沙论,而以佛经为主来宣说宗义,是故称为经部。经部宗 许自证分与外境二者,都是真实的存在。 然而经部所说的实有,并不同毘婆沙宗。毘婆沙的实有,是“三世实有”,三世指过 去、现在、未来。经部宗则仅承认现在法实有,因为过去法是已灭,未来法是未生,是故 二者皆非实有。 经部所说的自证分,亦不全同唯识宗安慧论师建立的自证分。我们且将此问题加以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