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7226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标要求与目标设置】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面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有哪些?【新授课教学】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东西方经济、文化桥梁1. 阿拉伯国家(1)背景: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2)伊斯兰教的形成:时间:7世纪初。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阿拉伯国

2、家政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打着“圣战”的旗帜行进对外扩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2. 阿拉伯帝国(1)建立过程: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境,并击败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2)政治制度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

3、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3)经济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4)文化繁荣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表现: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开放宽容的态度;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阿拉伯文化

4、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阿拉伯文化的影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等。知识点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2. 奥斯曼帝国(1)建立过程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东起波斯湾和高加索,西达摩洛哥,南自尼罗河中游,北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疆域

5、极为广阔。(2)政治制度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3) 经济状况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

6、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课堂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1)根据材料一概括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面临的危机。材料二 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阿拉伯,中世纪的强者!(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半岛力挽狂澜的人物是谁?解决危机的途径是什么?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在文学、数学、建筑和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中心有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列举阿拉伯帝国在文学、数学领域方面的成就。知识点三 中古时期的南亚国家(一)笈多帝国

7、1. 建立过程(1) 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2)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2. 印度教的产生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二)德里苏丹国家1. 建立过程: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 政治体制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知识点四 中古时期的东亚

8、国家(一)日本1. 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1)形成过程: 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大化改新的推动;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2)大化改新: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外交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

9、的局限。2. 幕府统治的形成:(1)背景: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3)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4)局限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

10、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朝鲜1. 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2.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4.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课堂巩固练习】1.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桥梁和

11、纽带作用的是(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2 .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都信仰伊斯兰教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A. B. C. D. 3.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A. 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4.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C. 建立幕府统治 D.

12、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5 .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幕府体制下天皇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 武士听命与将军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A. B. C. D. 6.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7.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阿拉伯帝国实行A.封建专制统治 B奴隶主贵族统治 C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13、 D资产阶级统治8. 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B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C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1)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材料二 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

14、地留下一部分作为王领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贵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缔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概括材料一中的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特点及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百余年后日本的社会状况。(3)材料二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课堂巩固练习】1-5BAB A D 6-8CBCD课堂探究:(1)面临的危机:部落间相互仇杀;信仰不统一,盛行多神崇拜。(2)人物:穆罕默德。途径:创立伊斯兰教,建立阿拉伯国家。(3)人物:文学领域:天方夜谭。数学领域:阿拉伯数字。(1)内容: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特点:吸收中国文化进行改革。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社会状况:经济上,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政治上,幕府长期统治,形成武士道。 (3)纽带:土地;特点:严格的等级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