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57204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

2、.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

3、较大提高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5.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 )A.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6.1986年1月17日, 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现在确有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高级干部在对待家

4、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间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査办部门。”他的意图是 ( )A.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 B.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C.经济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D.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要明确7.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作者的观

5、点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B“双挂钩”的金融体系无法真正建立起来C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问题使它不可能持久D二战后建立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美国出现贸易逆差8.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这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种种反对美国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B西欧、日本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9.下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

6、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漫画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漫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C漫画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D漫画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10.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B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C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D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

7、由竞争11.2016年5月英国公投脱欧,12月4日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总理伦齐辞职,或将引发脱欧公投;此外,欧盟成员国中还有民意汹汹的脱欧国家。这些现象说明()A欧盟正逐步走向解体 B欧盟一体化模式失败C区域集团化发展遇阻 D区域集团化偏离轨道12.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D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2、 非选择题(共52分)。1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

8、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

9、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10分)14.(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

10、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

11、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2分)15.(18分)“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

12、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

13、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高二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5 BACBA 610 BCBCA 11CD2、 非选择题(共52分,13题16分,14题18分,15题18分)。13.(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1分);商鞅:重农抑商(1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2)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

14、4分)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14.(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2)对欧洲的影响: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2分);提高欧洲国际地位(2分)。对国际的影响: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每点2分,答2点即可得4分)(3)压制(2分)。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4)

15、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2分)15.(1)不同:主体:全球化3.0 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全球化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分别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每点1分,共4分)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2分)(2)观点(4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论据(8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2分)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