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8979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一、环境描写考点及作答规律1. 环境特点概括解答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此类题干中常有显示环境类型的关键词。如“景物描写”显示是自然环境,“古城”显示是社会环境,据此类关键词,可快速确定题目的环境特点。第二步:抓景物类别,依类概括特点。(1)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分析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弄清楚在此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友善,还是紧张、冷漠;要注意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2)自然环境:分析写的景物的“形、声、色”,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三步

2、:抓景物修饰词,提炼景物特点。小说描写环境,往往要对景物进行修饰性的描述,抓住这些修饰性的词语,即可提炼出景物特点。2. 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题思考角度从描写技巧角度思考: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从描写角度(主要是写景角度)思考: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3. 环境描写的作用1.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2.渲染气氛。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

3、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3.烘托人物的心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社会环境描写,又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5.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6.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

4、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二、人物形象1.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一般从五个方面思考:(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

5、论人。在但在分析时要全面,注意区别主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可以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6、。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2. 人物形象的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2、次要人物作用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三、故事情节1.梳理概括情节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2.场面连

7、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第

8、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2.故事情节手法情节叙述手法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提问方式(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回答方法1叙述人称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

9、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

10、,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3.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

11、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答题步骤(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是哪种叙述手法。(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结合文本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12、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叙述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提问方式(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手法内容1.悬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2.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3.突转在小

13、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6.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7.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

14、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8.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答题步骤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是哪种结构手法。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首先点出所用的结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3、 小说情节作用作答方法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15、,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3)就开头来说: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