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1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843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逍遥游》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逍遥游》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逍遥游》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逍遥游》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逍遥游》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教案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逍遥游教学目标1了解庄周及其作品庄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2.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并进行现代审视。3.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1了解庄周及其作品庄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2.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与他的思想。2.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创设情景。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2、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

3、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继承与发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象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并被认为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

4、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

5、,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

6、,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提出目标。学习本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1.了解庄子与他的思想。2.了解课文大意。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个性学习目标:二、探索生趣阅读指导: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要求能体现刺秦的过程,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 ”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

7、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鲲鹏(kn) 北冥(mng) 抟(tun) 坳堂(o) 天阏() 决起(xu) 榆枋(fng) 舂粮(chng) 蟪蛄(hu) 斥鴳(yn) 泠然(lng) 数数然(shu)课堂探索:探究本文结构: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文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1.划分段落,归结段意: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社会的人,

8、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换所待一、万物有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小知不及大知万物有局限 小年不及大年 物大小的分别知、行、德、征(耐)四种人人亦有所待: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人二、逍遥无待: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2.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层层排除,卒章显旨。作者要阐明什么是逍遥,先说什么是不逍遥。第一段先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皆有所“待”,而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都是相对的,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第二段紧承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

9、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第三段作者由物及人,列举三类人,他们在利禄面前不同表现,但皆有所“待”,都没能达到逍遥,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指出:真正的逍遥即是“无待”。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探究文意: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基本疏通文意,对不懂之处,先查工具书或问同学,实在不能独立解决的,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三、总结固趣自主归结。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5.归结学习的作用: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本文有哪

10、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自主反思1.反思学习效果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2.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3.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学习体验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

11、的哪些联想?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老师总结。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完成对本课应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纳。3.思考本文是如何写人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第2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积累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及文中的名言。2.理解庄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创设情景。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提出目标。本

12、节课我们学习本课,其共性目标是:1.重点积累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及文中的名言。2.理解庄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拟一个个性目标:二、探索生趣积累语言:1.学生交流整理的文言知识:2.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强化:词语释义1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志)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1而御六七之辩,以游无穷者(尽,止)2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尽头)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境况艰难)4穷根问底(穷追)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到,往)2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3处分适兄意(适宜,适合)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

13、1化而为鸟(动词,成为)2以五百岁为春(动词,当作)3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语气词,“呢”)4有鸟焉,其名为鹏(动词,叫做)5若属皆为所虏介词,“被”)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它)2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问语气)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3.特殊句式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翱翔蓬蒿之上(状语后置)完成课后第二题若:1.像,好像。例句: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逍遥游)2.假如,如果。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3.你。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4、)表对称时,除了有“你”“你们”之意,也有“你的”之意。例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此外,“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及,比得上。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他称,他,他的。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论衡实知)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例句: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表选择,或,或者。例句: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是:1.代词,这。例句: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2.动词,表判断。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此外,“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形容词,正确。例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意动用法作动词时,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助词,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例句: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斯:1.副词,则,就。例句: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论)2.代词,此。例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斯”字本义为“劈”,如诗经陈风墓门中的“墓门有棘,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