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56742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第I卷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2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我们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是()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

2、异。”这反映了()A道家的“无为”主张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荀子的“王道”观点4.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5.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6.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3、)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京戏8.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D智者

4、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9.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整体世界的形成()10、“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11.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

5、崇敬的态度变化B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C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D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12.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13. 孙中山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领导革命的指

6、导思想,其中民权主义含义为()A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平均地权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14. 3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15.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

7、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C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D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16.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表现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 被引进到中国,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ABCD17. 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B对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C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D影响波及亚洲、美洲18. 毛泽东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是在()A

8、大革命时期B抗战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过渡时期19. 27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科学发展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20. 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A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D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

9、异”21. 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封建统治势力A. B. C. D. 22.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7、19世纪造物主两次被驱逐是指()A.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B.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C.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

10、和达尔文的进化论D.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23. 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 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B. 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C. 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D. 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24.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A. 探究人的问题B. 强调人的价值C. 树立人的尊严D. 注重人的道德25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

11、,这说明()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 晋商经营理念先进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D. 科举制度业已衰落第II卷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

12、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1)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

13、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是哪些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3)材料二中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了“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5)用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27. 阅读下列材料:孙中山对救国思想的探索变化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经国之

14、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材料三: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材料四:“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请回答:(1)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何不同?(2)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3)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又有何新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