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56549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38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6 页 期中语文试卷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B.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C.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D. 胡为乎遑遑于何之(遑遑:坚决的样子) 【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

2、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 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 下列文化常识题,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契诃夫,他与俄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 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B.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 第 2 页,共 26 页 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 人生遇合,抒

3、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 和自谦之辞作结。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C.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 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 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D. 陈情表是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 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 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 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答案】A 【解析】A莫泊桑是法国的,而非“俄国”。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 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 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 ;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 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 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 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

5、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 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3.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_。 第 3 页,共 26 页 策扶老以流憩,_。_,鸟倦飞而知还。 闾阎扑地,_,舸舰弥津,_。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去以六月息者也。 今臣亡国贱俘,

6、至微至陋,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案】既窈窕以寻壑,泉涓涓而始流,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钟鸣鼎食之家,青雀 黄龙之舳,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解析】故答案为: (1)既窈窕以寻壑 泉涓涓而始流(重点字:壑) (2)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重点字:岫) (3)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重点字:舳)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抟) (5)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重点字:擢)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 “三清” 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

7、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 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逍遥游中的名句辑录: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8、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1.0 分) 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第 4 页,共 26 页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注】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 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武陵源:指桃花源。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

9、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_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答案】【小题 1】C 【小题 2】C 【小题 3】 【解析】(1)C“更坚定了其

10、辞官归隐的决心”错,尾联写诗人自己看农民插秧,几 乎忘了回去,主要表达出他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态度的赞赏。 故选 C。 (2)A意思是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B意思是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 再也难以描摹。 C意思是大自然像一首奇绝的诗,但是我却不能写出它的美。这两句话也是用笔墨不 能描绘美景的意思,侧面展示了景物的美丽。 D意思是人老了,一会儿读的书一会儿就忘了,然而酒醉的时候却往往能获得妙句。 AC 都侧面表现了景色的美丽。“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意思是“到处 都是充满诗意和如画的景致,它们完全出自天然,简直无

11、法用笔墨语言描绘出来” ,用 无法用笔墨语言描绘侧面表现了景色的美丽;“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 也是用笔墨不能描绘侧面展示了景物的美丽。故选 C。 (3)在这两句诗中,写灵隐寺稀疏的钟声从飞鸟之外传来,属于远景描写;描写夹岸 第 5 页,共 26 页 都是桃花,属于近景描写。鸟语、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流水声,是从听觉描写的, “花边”是从视觉和嗅觉描写的。“花边流水武陵源” ,写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 陵桃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由眼前美景想到桃花源,是联想和用典。这两句诗形象写 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答案:(1)C (2)

12、C (3)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 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胜境好似陶渊 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 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译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赏析: 此诗前半部分写景,先写周围矗立的群山,再写陶渊

13、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那种境界。颔联写得最好,手法和张耒“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一样, 采用以大托小的手法来写景,远近结合,有声有色 : 灵隐寺稀疏的钟声从飞鸟之外传来 ; 夹岸都是桃花的流水尽头便是桃花源。 颈联富有哲理意味, 从意思上看, 和唐庚的 “疑此江头有佳句, 为君寻取却茫茫 “是 一样的,但写得更形象,更全面。“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景色之美是其他任何一座 山所不能比的,但是,连李白都不曾留下一首好诗。这便是对这联诗的最好解说。 尾联写诗人自己看农民插秧,几乎忘了回去,从中不难悟出他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态 度,也使这首诗的意境得以升华。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

14、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对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重点是依据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 第 6 页,共 26 页 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意思是“到处都是充满 诗意和如画的景致,它们完全出自天然,简直无法用笔墨语言描绘出来” ,用无法用笔 墨语言描绘侧面表现了景色的美丽。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技巧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 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

15、体方法。常见的技巧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 抒胸臆、对比、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等。作答时,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景 色特点、情感主旨、表达效果等。 解答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 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3.0 分)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徐尚之序 张惠言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余姊之 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 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

16、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 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 谴,事不可测。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 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 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之者, 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 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 闻者皆为慷慨。余以 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 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 时,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 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独两人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