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4556415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精品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及“双百”方针等主要内容。一、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评价及两者的联系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1)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异同比较。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

2、同盟会,提出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们的内容比较: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推翻清政府。明确反帝,反对民族压迫,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

3、节制资本,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对新旧三民主义的评价及两者的联系。评价: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孙中山在它的指导下开展了革命实践:191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适应时代潮流。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

4、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局部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两者的联系:立足于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不同时代特征,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着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其它:如:基本相同的革命方法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学科#网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同中

5、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性的区别:指导思想:共:马克思主义,国:旧新三民主义。政党性质和利益代表;共: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只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奋斗目标:共:完成民主革命后,还要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国:完成民主革命后,要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些明显的不同就决定了国共两党只能是合作而不是合并。导致上列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立场。来源:学科网ZXXK【特别提醒】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作用: 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

6、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因此,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缺少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就是假的三民主义。二、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内涵、特点和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远影响。(1)条件:历史条件:A阶级基础-后,特别是一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

7、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B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C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国际条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在欧洲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社会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2)

8、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学科*网(4)影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9、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提醒】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来源:学.科.网毛泽东思想不能等同于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但是他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对建设有中

10、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科学内涵: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而形成的科学指导思想。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形成经过: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

11、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展道路:不照搬外国模式,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根本任务: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4)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5)外部条件:强调利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6)建设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

12、产党;(8)依靠力量: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构想。(10)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2)提供建设经验和方法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

13、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特别提醒】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14、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影响)(1)形成背景: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内方面-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在新时期,中国共产

15、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2001年,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16、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特别提醒】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有继承和发展关系: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有共同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共同的理论形成机制: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在继承中发展的,也与政治领袖的创新意识、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