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56383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宝昌第一中学期中考试试卷高一 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1、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

2、播。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

3、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如晚明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

4、“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且这类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晚明商业出版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通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阅读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为了便于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阶层阅读,晚明书坊刊刻的通俗作品和日用类书不仅注重语言通俗性,而且大部分图书都配有很多的注释和注音。如熊大木编纂的唐书志传中,卷四第三十四节有一句:“尔兄日前饮酒至酣。”对“饮酒至酣”,编者做了注释:“半醉也。”此类注音注释显然旨在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地扫除阅读障碍。综上可见,商业出版是晚明通俗文化繁盛的重要驱动力,正是凭借商业出版,通俗文化开始进入公共传播领域,从而一

5、定程度赋予了商业出版大众传播属性。(摘编自张献忠晚明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的勃兴)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晚明时期,正式市民阶层这文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B 宋元时期,白话小说的传播主要依靠说唱,偶有刊刻,也多以单篇形式流传。C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直到同类小说成功后才开始广泛刊行。D 伴随通俗文化的兴起,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阅读的主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主体部分从白话小说和日用类图书的大量出版方面阐述了通俗文化的传播。B 文章以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的盛行为例论述了

6、晚明世情小说刊刻的繁荣。C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 文章结尾部分进一步指出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文章论述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三国演义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使得同类小说出现了创作和刊刻高峰。B 白话小说因为文人士大夫的参与而被社会逐渐接受,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C 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成为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标志。D 晚明书坊刊刻的唐书志传配有注释是为了方便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阶层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走过铁匠

7、铺葛水平 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

8、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

9、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

10、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

11、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

12、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11)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B 第段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乡村人们悠闲的时光,又承接了下面人们对土地神的闲谈的叙述。C 文章-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D 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

13、,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5你怎么理解文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6分)6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十一”旅游黄金周,也是不文明旅游高发时段,除了吸引密集关注的刻字情侣,顺手检索还可看到“游客在景点随意丢弃垃圾、吸烟打牌”“郑州植物园内草木被毁”之类的新闻。不文明旅游,所在多矣。每当此时,再祭出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竞有陈词滥调之感。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早已屡遭诟病。有人总结了几种不文明旅游的类型:随意攀爬

14、型、乱刻乱画型、乱扔垃圾型、不文明合影型。若有心观察,几乎每一个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游客在景区任性而为,几乎成为一种旅游亚文化。本质来说,不文明出游频发,是国民精神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出现了断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出现过此种情况。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摘自新京报社论)材料二:材料三:一些中国人有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公民钱包鼓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正是由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便后不冲厕的中国游客多了,境外的旅游胜地才会出现用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手扔垃圾”“请便后

15、冲厕”的警示牌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有一些境外旅游中发生的不和谐或“歧视”事件,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有关。餐间相互敬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喝酒是一种品味或享受。饮酒适量,举止不失态,才是教养有素之人应有的风度。有中国游客就因为在飞机上或餐厅里喧闹饮酒遭到制止而起争执。所以,出境文明旅游的要求中,就包括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你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肯定会出现“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现在全国上下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公民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摘自葛晨虹专家建言:文明旅游需要引导)材料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这不仅是连续第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旅游,也是第一次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基础,整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