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56301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0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同步解析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7 页 期中语文试卷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27.0 分) 1. 下列加点词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骨髓(su) 揩(ki)拭 胆怯(qu) 里应(yng)外合 B. 匕(b)首 忸怩(ni) 给(j)予 长歌当(dng)哭 C. 菲(fi)薄 运载(zi) 嘈(co)杂 前仆(p)后继 D. 谄(xin)媚 屏(bng)息 横亘(gn) 叱咤(ch)风云 【答案】C 【解析】A“骨髓”中的“髓”应读“su”,“胆怯”中的“怯”应读“qi”。 B“匕首”中的“匕”应读“b”,“忸怩”中的“怩”应读“n”。 C

2、正确。 D“谄媚”中的“谄”应读“chn”,“叱咤风云”中的“咤”应读“zh”。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 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 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 要结合词义、 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o”不读“xio”,“恪守”的恪读 “k”不读“g”,“缕”读“l”而不读“lu”,“咯血”的“咯”读“k”,不读 “k”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 “zhn”,后者读“ji”,两者容易混淆。 2. 下列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3、是() A. 陈封 寥阔 喋血 张灯结彩 B. 笙萧 震慑 绯红 鱼肉昏腥 第 2 页,共 27 页 C. 噩梦 窒息 云宵 桀骜不训 D. 景仰 步履 旗杆 不同凡响 【答案】D 【解析】A“陈封”中“陈”应改为“尘”,“寥阔”中“阔”应改为“廓”。 B“笙萧”中“萧”应改为“箫”,“鱼肉昏腥”中“昏”应改为“荤”。 C“云宵”中“宵”应改为“霄”,“桀骜不训”中“训”应改为“驯”。 D全部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字形题从表象 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 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

4、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 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同音字的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 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 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 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3.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国学著作 _,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 的成分,正是这

5、种_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国 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 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_,才能慢慢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 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 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 A. 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融会贯通 B. 凤毛麟角参差不齐融会贯通 第 3 页,共 27 页 C. 汗牛充栋参差不齐细嚼慢咽 D. 凤毛麟角良莠不齐细嚼慢咽 【答案】C 【解析】第一空:汗牛充栋: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这里强调的是

6、国学著作很多, 后面说到“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这里应用“汗牛充栋”; 第二空: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 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里应是强调水平 不一,应用“参差不齐”; 第三空: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 理解;细嚼慢咽:本指慢慢地吃东西。引申慢慢去体味。这里后面有“慢慢领悟”,应 用“细嚼慢咽”; 故选: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 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成语

7、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 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 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 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四、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 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 义和句子的

8、语义矛盾。 六、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 用上极可能混淆。 七、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八、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 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第 4 页,共 27 页 九、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 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十、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 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十一、性别色彩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9、,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 用于两性。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 十二、数量色彩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 用。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 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B. 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 家的一致好评。 C. 现在的体育电影仍然以励志为主,虽然其中也加入了亲情、友情、爱情等新元 素,但故事情节仍流于一般套路,鲜有创意。 D.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 的思念愈发历久

10、弥坚。 【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关于品三国”中介词“关于”开头,致使句子没有主语, 应该去掉“关于”。 B搭配不当。“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中“挑起”和“任务”不搭 配,应为“挑起担子”,或“接受任务”。 C正确。 D 成分赘余。“愈发历久弥坚”中“弥”和“愈发”语意重复,应去掉“愈发”。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 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 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

11、到局部地判断。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 第 5 页,共 27 页 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 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 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 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失其所与(结

12、交、亲附) 沛公则置车骑(安置) B. 比诸侯之列(并列)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C. 秦时与臣游(游玩) 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 D.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刑人如恐不胜(禁得起,能承受) 【答案】B 【解析】A置:放弃。译文:沛公就放弃了车马; B正确; C游:交往。译文:秦朝的时候和我交往; D胜:尽。译文:刑罚人恐怕刑具不能用尽。 故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

13、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 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6.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伏尸而哭 夜缒而出 B. 行李之往来 秦之遇将军 C. 使使以闻大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燕王拜送于庭 得复见将军于此 第 6 页,共 27 页 【答案】C 【解析】A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一说表修饰关系”的意思。 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思。 C表目的连词,来,用来/介词,用。 D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

14、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 析。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 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 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 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

15、中陌生的语 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7. 下列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诸郎中执兵 沛公居山东时 C.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 愿大王少假借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A“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贫困。“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 上的主人;今义,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B“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中医医生。“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 我国的一个省。 C“勠力”:古今同义,合力。

16、“切齿”:古今同义,咬牙。 D“假借” : 古义,宽恕,原谅 ; 今义,利用不是自己的名义、力量以达到目的。“非 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表程度的副词。 第 7 页,共 27 页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 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 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 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基本方法: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 : “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 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汉语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