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教育学.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556259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和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和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和教育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和教育学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学制制度类型的划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哪个朝代:夏朝详和序是学校的名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举在哪个朝代出现的:隋唐古代印度: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培养政治家和商人:雅典军人和武士

2、:斯巴达古代奴隶社会和古代封建社会共同的教育特征:阶级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20世纪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学科的终极是理论的整合 教育问题是原动力 最终目的是规律 (揭示教育规律) 孔子的思想:“有教无类”、“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记的思想: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苏格拉底:定义 讽刺 助产术柏

3、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1632大教学论 “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 教育原则 “教育学之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卢梭: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学康德: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洛克:“白板说” 教育漫话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和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社会政治经济制

4、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7.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是核心)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 外铄论内发:孟子 弗洛伊德威尔逊 格塞尔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外铄:荀子 洛克(孩子们是一张白板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孩子)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原则)、阶段性(一刀切一锅煮)、

5、不平衡性(关键期)、互补性(聋子和瞎子)、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物质基础)2.环境(外部因素)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5.成熟(格塞尔的爬梯实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当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6、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4.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我国的人口现状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丽坦、奈特、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泰

7、纳、孔德、巴格莱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4.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学生观 (可以考论述题)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2.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8、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差异性、发展的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需要4.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的权利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权 学生应该享有最重要的权利是受教育权)教师的角色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 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 角色 和 学习者 角色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9、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反思的能力职业的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师生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是平等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

10、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社会 知识 儿童) 课程文件的三

11、个层次: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教学的一般任务(基本任务)德智体美劳+两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6.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如何理解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领导性教学的基本特点/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4

12、.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讲授法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谈话法3.直观性原则 讨论法4.启发性原则 演示法 5.循序渐进原则 参观法 6.巩固性原则 练习法7.因材施教原则 复习法8.量力性原则 教学的基本程序备课的内容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钻研理解教材2.分析研究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学年计划 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3、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上课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并且能够发展学生个性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育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规范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5.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