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

上传人:凝妆 文档编号:14555888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谈读书》课件PPT(完美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第一步: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不耻下问,默而知之,ch,zh,我会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不

2、耻下问(c ch) 诲人不倦(hu hu),易错音,知,识字读书,耻,诲,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多音字,.,好,ho,ho,(好学),(好看),识,zh,sh,(认识),(博闻强识),注意加点字的读音!,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主要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整体感知,诲,耻,我会写,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初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停顿。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

3、你有何启发。最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学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明道理的方法。,学法导读,自由朗读课文: 1.用“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翻译文章大意。 2.想一想: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哪方面的道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朗读指导,古文中,“而”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这,同“智”,智慧,理解词句,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4、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态度,求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理解词句,勤勉,喜好,以为耻,向比自己地位低的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学习态度,谦虚,zh,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教诲,倦怠,理解词句,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不是,喜爱,勤勉,理解词句,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学问的人。,勤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像,害怕,理解词句,译文: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后又害怕自己会忘记。,学如不

5、及,犹恐失之。,曾经,思索,理解词句,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 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不能患得患失。,论语中还有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 _,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积 累:,一,学习、读书,课文图示,教导别人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6、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敏以求之 思不如学,读书要有方法,这首古文告诉我们读书、学习以及教导别人时的方法和态度。,主题感悟,25 古人谈读书,第二则,走近作者,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诵,岂,谓,我会写,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初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停顿。再读课文,借

7、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何启发。最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学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明道理的方法。,学法导读,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 1.用“ ”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翻译文章大意。 2.朱熹告诉我们读书需要注意什么?重点是什么?,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朗读指导,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理解词句,曾经,说,我,译

8、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理解词句,这里(书本),那么,既然,专心一意,随意,一定,也,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译文: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理解词句,要紧,了,难道,吗,译文: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再读课文,想一想,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

9、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口到,眼到,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三到,心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小资料,读书三到,课文图示,相辅相成,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到是最重要的。,主题感悟,读书有法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用心读,才能读有所得。但读书要讲方法,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于学无益,而且不利于我们成长。我们要从古人的读书实践中吸取经验,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好好读书,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