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5888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复习专题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 (共52张PPT)(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讲三个方面问题,教材知识解读与宏观知识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的感悟 高考备考的思考,第二、四、五单元知识线索,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阶段,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列宁生活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不仅对苏俄,对我国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参照苏联模式逐步建立起来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发挥了重要

2、作用,但是这一体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形成并付诸实践。,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内容分析,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本专题的教学重难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抽象、最难理解的两部分内容

3、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急需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论这一理论由英国的威廉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所始创,被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加以发展,最后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科学地全面予以完成。,生产商品 劳动的 二重性,具体 劳动,抽象 劳动,使用 价值,1.商品、货币理论,商品的 二因素,货币,产生 本质 职能,价值规律,价值,2、价值规律理论,(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

4、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改善管理,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现优胜劣汰,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两极分化。,关于价值规律(市场经济) ,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限制政府作用,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主要认识,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 (内容形式作用),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危机,马

5、克思主义的代表任务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一个探索变化的过程,(二)剩余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研究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的最深刻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奥秘,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走向灭亡。,1.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

6、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雇佣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劳动时间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科学解决了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矛盾。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

7、式。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它们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同时进行。 资本周转。企业生产的产品性质、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往往难以顺利实现。,3.剩余价值的分割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借贷资本和利息。利息是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

8、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实质上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他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 在资本主义农业领域,存在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三)经济危机理论,1.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

9、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不仅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萨伊、李嘉图、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认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0、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一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当时苏俄所面临的严峻困难,而且也找到了一条切合当时苏俄实际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对我们清楚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二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集中了我国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成果,即

11、使在今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的教学难点,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三位领导人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问题的认识都比较复杂,甚至前后有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917-1924),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十月革命”后,为了夺取战争胜利的需要,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随着条件的改变,这一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农民的坚决反对,带来了1921年春严重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粮食税代替余粮

12、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国家调节商业 总的来说,商品市场的存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924-1952),1.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四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医治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经济界出现了对若干问题的争论。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

13、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是剩余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部门的存在 重要性: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

14、致资本主义。 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4.斯大林对国民经济计划化优越性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因此,国民经济的

15、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盈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辨证认识斯大林的观点。(结合必修本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市场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关系来分析),(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以俄为师”转为“以苏为鉴” 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的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

16、理论意义 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 。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败的背景下坚持了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范围: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 4.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