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30: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 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555564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30: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 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30: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 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30: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 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30: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 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30: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 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0讲 数列求和及数列实际问题备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共42讲 全部免费 欢迎下载】一【课标要求】1探索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列求前n项和的方法;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数列的通项和递推关系,并能用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二【命题走向】数列求和和数列综合及实际问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出一道解答题,解答题大多以数列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通过运用逆推思想、函数与方程、归纳与猜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题目都考察考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有关命题趋势:1数列是一种特殊

2、的函数,而不等式则是深刻认识函数和数列的有效工具,三者的综合题是对基础和能力的双重检验,在三者交汇处设计试题,特别是代数推理题是高考的重点;2数列推理题是将继续成为数列命题的一个亮点,这是由于此类题目能突出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区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敏程度、灵活程度;3数列与新的章节知识结合的特点有可能加强,如与解析几何的结合等;4有关数列的应用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预测2010年高考对本将的考察为:1可能为一道考察关于数列的推导能力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答题;2也可能为一道知识交汇题是数列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应用问题上等联系的综合题,以及数列、数学归纳法等有机结合三【要点精

3、讲】1数列求通项与和(1)数列前n项和Sn与通项an的关系式:an= 。(2)求通项常用方法作新数列法。作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累差叠加法。最基本的形式是:an=(anan1)+(an1+an2)+(a2a1)+a1;归纳、猜想法。(3)数列前n项和重要公式:1+2+n=n(n+1);12+22+n2=n(n+1)(2n+1);13+23+n3=(1+2+n)2=n2(n+1)2;等差数列中,Sm+n=Sm+Sn+mnd;等比数列中,Sm+n=Sn+qnSm=Sm+qmSn;裂项求和将数列的通项分成两个式子的代数和,即an=f(n+1)f(n),然后累加抵消掉中间的许多项,这种先裂后消的求和法叫

4、裂项求和法。用裂项法求和,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裂项,如:、=、nn!=(n+1)!n!、Cn1r1=CnrCn1r、=等错项相消法对一个由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对应项之积组成的数列的前n项和,常用错项相消法。, 其中是等差数列, 是等比数列,记,则,并项求和把数列的某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然后再求Sn。数列求通项及和的方法多种多样,要视具体情形选用合适方法通项分解法:2递归数列数列的连续若干项满足的等量关系an+k=f(an+k1,an+k2,an)称为数列的递归关系。由递归关系及k个初始值可以确定的一个数列叫做递归数列。如由an+1=2an+1,及a1=1,确定的数列即为递归数列递归数列的通项的求法

5、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1)归纳、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2)迭代法。(3)代换法。包括代数代换,对数代数,三角代数。(4)作新数列法。最常见的是作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来解决问题四【典例解析】题型1:裂项求和例1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0,首项也不为0,求和:。解析:首先考虑,则=。点评: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0,首项也不为0,下列求和也可用裂项求和法。例2求。解析:, 点评:裂项求和的关键是先将形式复杂的因式转化的简单一些。题型2:错位相减法例3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解析:若a=0时,Sn=0;若a=1,则Sn=1+2+3+n=;若a1,a0时

6、,Sn-aSn=a(1+a+an-1-nan),Sn=。例4已知,数列是首项为a,公比也为a的等比数列,令,求数列的前项和。解析:,-得:,点评:设数列的等比数列,数列是等差数列,则数列的前项和求解,均可用错位相减法。题型3:倒序相加例5求。 解析:。 又。 所以。点评:Sn表示从第一项依次到第n项的和,然后又将Sn表示成第n项依次反序到第一项的和,将所得两式相加,由此得到Sn的一种求和方法。例6设数列是公差为,且首项为的等差数列,求和:解析:因为,。点评:此类问题还可变换为探索题形: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是否存在等差数列使得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题型4:其他方法例7求数列1,3+5,7+9+11

7、,13+15+17+19,前n项和。 解析:本题实质是求一个奇数列的和。在该数列的前n项中共有个奇数,故。例8求数列1,3,32,3n的各项的和。解析:其和为(133n)()=(3n13-n)。题型5:数列综合问题例9(2009湖北卷文)设记不超过的最大整数为,令=-,则,,A.是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B.是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C.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D.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答案】B【解析】可分别求得,.则等比数列性质易得三者构成等比数列.例10(2009湖南卷理)将正ABC分割成(2,nN)个全等的小正三角形(图2,图3分别给出了n=2,3的情形),在每个三角形的顶点各放

8、置一个数,使位于ABC的三遍及平行于某边的任一直线上的数(当数的个数不少于3时)都分别一次成等差数列,若顶点A ,B ,C处的三个数互不相同且和为1,记所有顶点上的数之和为f(n),则有f(2)=2,f(3)= ,f(n)= (n+1)(n+2) 答案 解析 当n=3时,如图所示分别设各顶点的数用小写字母表示,即由条件知 即进一步可求得。由上知中有三个数,中 有6个数,中共有10个数相加 ,中有15个数相加.,若中有个数相加,可得中有个数相加,且由可得所以=题型6:数列实际应用题例11某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两种方案,甲方案:一次性贷款10万元,第一年便可获利1万元,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增加30%的

9、利润;乙方案:每年贷款1万元,第一年可获利1万元,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增加5千元;两种方案的使用期都是10年,到期一次性归还本息. 若银行两种形式的贷款都按年息5%的复利计算,试比较两种方案中,哪种获利更多? (取)解析:甲方案是等比数列,乙方案是等差数列,甲方案获利:(万元),银行贷款本息:(万元),故甲方案纯利:(万元),乙方案获利:(万元);银行本息和:(万元)故乙方案纯利:(万元);综上可知,甲方案更好。点评: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数列应用问题,由于本息金与利润是熟悉的概念,因此只建立通项公式并运用所学过的公式求解例12(2009年广东卷文)(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点(1,)是函数且)的图象上

10、一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数列的首项为,且前项和满足=+().(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前项和为,问的最小正整数是多少? 解(1), , .又数列成等比数列, ,所以 ;又公比,所以 ; 又, ;数列构成一个首相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 当, ;();(2) ; 由得,满足的最小正整数为112.题型7:课标创新题例13(2009广东卷理)知曲线从点向曲线引斜率为的切线,切点为(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证明:.解:(1)设直线:,联立得,则,(舍去) ,即,(2)证明: 由于,可令函数,则,令,得,给定区间,则有,则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即在恒成立,又,则有,即. 例14(200

11、9安徽卷理)首项为正数的数列满足 (I)证明:若为奇数,则对一切都是奇数;(II)若对一切都有,求的取值范围.解: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数学归纳法和不等式的有关知识,考查推理论证、抽象概括、运算求解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审慎思维的习惯和一定的数学视野。本小题满分13分。解:(I)已知是奇数,假设是奇数,其中为正整数,则由递推关系得是奇数。 根据数学归纳法,对任何,都是奇数(II)(方法一)由知,当且仅当或。另一方面,若则;若,则根据数学归纳法,综合所述,对一切都有的充要条件是或。(方法二)由得于是或。 因为所以所有的均大于0,因此与同号。根据数学归纳法,与同号。 因此,对一切都有的充要条件

12、是或。五【思维总结】1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其中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其中 是等差数列,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4)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5)分组求和法(6)累加(乘)法等2常用结论(1) 1+2+3+.+n = (2)1+3+5+.+(2n-1) = (3) (4) (5) (6)3数学思想(1)迭加累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若,则;(2)迭乘累乘(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若,则;(3)逆序相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4)错位相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w.w.w.k.s.5.u.c.o.m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