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4555437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暨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交流发言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圣地。长期以来,延安人民怀着崇敬之情,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突出革命旧址保护,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努力守护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住建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动圣地延安转型发展、促进山水人城融合互动”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改造提升为途径,以完善功能为根本,以健全机制为保

2、障,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压茬推进,推动“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走出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系统思维,突出规划引领地位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理念,把“城市双修”作为有效治理“城市病”、补齐城市短板、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有力抓手。围绕“革命圣地、历 史名城”城市定位,依托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技术力量,充分组织发动,深入城区、社区,大范围开展基础调研和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布局、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分析城市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梳理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公共空间局促、

3、旧址保护压力较大、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等五类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将“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推进、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紧密结合,高起点、高层次编制了延安“城市双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革命旧址保护规划以及新区、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等城市经济片区建设规划有序衔接,实现试点目标与群众期盼相一致、相适应。制定“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山体生态修复、河道水体整治、革命旧址保护、街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九大工程,突出节点、抓住重点、统筹次序、强力推进,增强工作针对性、指导性,让“城市双修”有章可循

4、。目前,形成了以“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主,5 个专项规划、2 个片区控制性详规、14 个城市设计、47 个重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为辅的城市规划体系,实现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全覆盖,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结构功能互补、生态环境协调、基础设施共享、社会服务完善的现代城市格局奠定了扎实基础。二、坚持生态优先,注重微创提升,重塑城市山水格局延安曾是黄土高原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数十年来,延安人民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先后两次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077.5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山川大地

5、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提供了短期内生态修复可逆的成功样板。2015 年2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视察时指出,延安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这是一个明显制约。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城市生态优化作为大生态改善的重要节点和实现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充分尊重自然特点和城市发展规律,以“2+1”三城联创为抓手,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河流+山体+公园+绿网”系统建设,打破城区“三山两河”空间隔离限制,缝合山水、修复生态,促进城景融合、山水相依。以保护山水生态格局为底线,采取拆墙透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造绿、留

6、白增绿等措施,注重季节变化和地域特色,采用乡土树种,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和片区绿地隔离带,增加城市公园绿地,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等主要山体全部实现绿化提升,90%以上居民搬迁区域恢复植被。建设山体公园18 个,面积达1.4 万亩,建设山体休闲健身步道54 公里,绿化山体30 万平方米,绿色已成为延安城区的主色调。以推动硬质堤岸向生态自然水岸转变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以延河城区段为主的堤岸河道、湿地公园、水保生态等综合治理,合理破除河堤进行改造提升,疏通河道径向公共空间,连接岸边城市景观,累计实施河道疏浚23.4 公里,形成水域面积40 万平方米,绿化岸坡河滩84 万平方米,建

7、成红色文化、黄土文化主题游园2 处,铺设慢行步道13 公里,贯通山体泄洪通道2 处,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碧水环绕”的显山、亲水、透绿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近2.4 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建成城市公园62 个、口袋公园20 个,人均绿地面积35.3 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 天,“圣地蓝”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三、坚持保护为主,注重风貌协调,彰显革命圣地特色延安现有革命旧址445 处,其中市区168 处, 红色革命旧址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具有至

8、高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是延安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特质。延安中心城市沿河谷地带呈“Y”字型展开,是典型的“线”型城市,老城区36 平方公里容纳了50 万人,城市人口密度高达1.4 万人/平方公里,许多革命旧址处于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由于历史原因,革命旧址与居民区、商业区、机关单位混杂,城景争地矛盾突出。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坚定不移推进中疏外扩, 建设城市新区,妥善处理革命旧址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开发建设关系,确立中心城市核心保护区多拆少建、革命旧址景区周边只拆不建、力戒大拆大建的原则,打破革命旧址、历史遗迹单一保护局面,将革命旧址保护与城市建设改造整体

9、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成片推进,减规模、疏密度、降强度、优品质,为革命旧址文物保护腾出更大空间,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交织融合。近年来,我们加快实施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积极开展红5A级景区联合创建,严格限制老城区建设项目审批,控制核心区建筑建设体量,协调主城区建筑街景风貌,凸显红五星、党徽、窑洞、灰砖色和土黄色等符号元素,集中实施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等综合整治和宝塔山、枣园、杨家岭、西北局等“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工程,实现了革命旧址保 护利用与城市基础功能完善、群众民生福祉提升的良性互动。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老城改造,全面实行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市场价评

10、估加20%的奖励政策,棚户区改造 成为近年来全市投资量最大、惠及面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04.6 亿元,征收房屋面积200 万平方米,搬迁山体居民16.1 万人,腾退用地1800 多亩,棚户区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3%。四、坚持为民取向,注重优化供给,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中,将拆迁腾退用地绝大多数用于城市生态恢复和基础设施、活动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布局,补齐民生短板弱项, 有效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升的切身利益问题,让群众在城市

11、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聚焦群众关注的城市堵点痛点难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改建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24 所,增加学位1.3 万个。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拓宽城区易堵道路8 处,改造交叉路口4 处,充分利用山脚零散土地和公共空间,见缝插空修建停车场、停车楼19 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一批生态停车场。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卫生厕所86 处,新建旅游厕所186 座。根据服务辐射半径,合理布设农贸市场、便民市场23 个,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6 处、共享餐厅13 个、养老日间照料中心17 处、物流配送中心14 处,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逐步形成“15 分钟”便民生活圈。整合地

12、下地上空间,更新了一批水电气热供应和通信管网,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5 公里,新建了一批市政道路、桥梁隧道、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了建筑外立面改造、广告牌匾规范、杆线整理入地、市容市貌整治等一批城市景观风貌管控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供给、提升城市形象,长期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出行难、买菜难、如厕难等操心事、烦心事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在“城市双修”中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五、坚持市区联动,注重全民参与,健全长效推进机制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把“城市双修”工作上升到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成立专门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形成规划层面双修办负

13、责、实施层面城改办负责、技术层面中规院协助、推进层面市区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出台城市规划导则老城区特色风貌管控办法,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化旅游功能提升规划老城中心区交通综合整治规划,颁布实施延安市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条例,形成一套长期指导延安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土地供应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城市闲置土地、批而未建土地、棚户区改造土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增强政府土地资源统筹配置和城市改造建设土地供应能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逐年递增,主动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强化城市经营理念, 与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分释放城市环境

14、提升、功能完善后的土地增值效益,保障城市发展资金需求和长期平衡。建立项目集中审批机制,抓住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双试点”机遇,整合审批职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再造流程,一张蓝图统筹项目、一个系统统一管理、一个窗口提升服务、一张表单整合材料、一套机制规范运行、一个部门集中审批的“六个一”延安模式在全省推广,为“城市双修”项目落地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将群众意见建议、诉求呼声作为“城市双修”工作决策、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以实实在在的城市发展变化赢得群众支持,使“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更接地气。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向兄弟地市学习取经,下绣花功夫完善城市功能、补齐短板弱项、刷新城市颜值、提高宜居水平,努力打造“城市双修”的延安样板,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心中向往的神圣之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