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结题报告.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555240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结题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班级:高一(6)班课题小组组长:吴晓晨课题小组成员:王奎钞 宁泽源 刘承鑫 卢海秋 陈雨琛课题指导老师:郑军导航目录封 面1导航目录2结题报告3(1)附件一:开题报告表13(2)附件二:小组活动记录表15(3)附件三:自评与互评16(4)附件四:学生自我总结表20(5)附件五:指导老师评语26(6)附件六: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表27结题报告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 吴晓晨当今时代在发展,世界上的科技不断的进步,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方便快捷,特别是网络的建立更是使人们可以“面对面”的交谈。但有利就有弊,网络对我们中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我们的身旁出现了许多沉迷网络

2、的中学生。为了让中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网络,我们小组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相关情况及网络对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影响,研究和探讨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在网络上的安全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网络的认识与理解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促进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网络使中学生不断接触大量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著名心理学家杨中芳教授认为:互联网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远要比负面的多得多。并且,对当代中学生而言,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注定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不可

3、或缺的东西,禁止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益处呢?一、拓宽视野因特网是一部信息极其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因特网以最快的速度随意获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二、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号称“虚拟世界”“虚拟天地”。首先,在虚拟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自由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网络交流的“虚拟”

4、性,避免了人们面对面直接交流时可能产生的摩擦与伤害,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其次,现代家庭都是“四二一”结构(祖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四人,父母二人、孙辈一人),独生子女为多,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孩子与长辈往往存在着“代沟”,不易沟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网络则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因特网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

5、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中学生上网的弊端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

6、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色色的思潮、观

7、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

8、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

9、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中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出现不久的新生事物,还在蓬勃发展,必将成为中学生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首先,从中学生的超前性而言,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交流工具。其

10、次,从中学生的边缘性而言,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国际互联网则为中学生提供了条件和环境。再者,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更渴望交流,渴望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决自身生物成熟和社会成熟的矛盾、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现实存在和未来前景的矛盾。中学生与网络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文化也必将成为中学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文化正影响着一代中学生,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对其正负面影响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教育方式的优化和主流文化影响的弱化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作用于中学生小系统之上,用以按既定的价值规范体系造就下一代的主手段。在传统的单

11、向灌输式教育体制下,教育结果是不会背离目标太远的。然而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却成为主动的追求,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学习和创新可同步进行,知识的传播和更新能一起发生,这样更有利于中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创新,更有利于挖掘思维的潜力,激发学习的兴趣。然而同时我们应意识到,由于中学生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影响很大。不同年龄时期的中学生要完成不同层次的社会化任务。但网络中信息的泛滥和无限制的使用以及中学生的盲目接受,这就直接对传统文化结构提出挑战。长期以来,中学生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亚文化,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属于成人主流文化的。在国际互联网中,中学生

12、能构建一套完全独立于成人之外的中学生文化模式,成人主流文化的干涉将显得苍白无力。中学生的认同和反抗是同时发生作用的,缺乏必要约束和指导的中学生认同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主流文化影响的弱化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这种影响力减弱至一定的程度时中学生的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调查发现,中学生热衷于在网上聊天、交友和游戏等。这种感觉容易上瘾。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面对冷冰冰的机器是无法建立起人间感情的,尽管机器后面是一个在与你交流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屏障而变得不可琢磨。出现精神孤僻、冷漠

13、、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的一代“空心人”。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加强对中学生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网络应用还知之甚少,远不及自己的学生。这样去引导被教育者,结果可想而知。调查中一些学生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水平。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

14、认同,能通过网络与学生、学生家长交流,这样才能在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教育环境中实现引导中学生网络文化、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在网下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 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预防中学生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培养中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此外,还要注重对中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面对网上针对中学生的各种思想文化争夺,学校和家庭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要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

15、主导地位,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引导中学生用好网络,创新创业。互联网使教育经历着空前的变革,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但网络并不能代替教育者,不能代替生动活泼的实践和五彩缤纷的生活。网上的“虚拟存在”与网下的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中学生的网上行为与网下实践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利用互联网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与加强网下的常规教育是辨证统一的,切不可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2、教会家长方法,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孩子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一定很关心如何引导孩子避免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麻烦。虽然绝大部分在线内容对他们是无害的,但是中学生不宜的内容正在不断增加,而且也越来越容易获得。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在上网时可能遇到这些潜在威胁:(1)不适宜的内容。很多中学生在网上经常接触一些非法行为的内容。调查表明,61%的中学生有接触过不适宜内容的资料。(2)技术问题。中学生可能因为无意中打开了神秘邮件的附件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