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55198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模块】一、从“无为”到“有为”学什么?无为而治: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积极有为:汉朝经济实力恢复、增强,但潜伏着危机( ; ; )怎么学?阅读本课第一子目内容,了解实行“无为”而治到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变化的原因,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新儒学产生的背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序言和第二子目内容,了解在秦、西汉中期儒学的不同地位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怎么学?A地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生倾慕周朝制度,固守 的治国方略

2、,反对秦推行 制度和秦始皇严刑峻法的暴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B天堂西汉(武帝):儒术独尊1儒术独尊的含义“儒术”是以“孔子学说”为根本,经董仲舒吸收 、 各派思想改造而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独尊”突出儒学的社会政治地位,是汉代官方统治哲学,其实质是 。不禁止其它学派思想在民间的流传。2儒术独尊的原因时代的召唤:汉武帝加强 的需要。儒学的改造:董仲舒的言论(材料)反映的观点直接目的评论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天下之心同心归之 有神学化倾向;有利强化君权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遣知之 规范君权有利抑制 ;目的是维护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今师异道,人异论,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春秋大一统 以思

3、想统一促进 统一加强了 ,巩固了 统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 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封杀,不利于 的发展;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三纲(五常)规范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有利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是束缚人民的精神绳索,具有封建意识,应予扬弃三、儒学成为正统概念阐释“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中内容。“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渚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把封建王朝能够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称为“大一统”。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因为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

4、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道家及法家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本子目内容,了解儒学成为正统的表现(史实)怎么学?请同学们注意,儒学之所以成为正统,首先是时代的需要,其次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最后是汉武帝的重视。完成下面填空。儒术独尊的表现思想上:独尊儒术,设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政治上: 成为

5、选才任官的标准;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如通过 制度选拔儒士)。儒学在政治上开始处于独尊地位。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 ;建立 和地方教育系统。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术独尊的影响(见上表“评论”的内容)启示: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主要取决于什么?学会了吗?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

6、相与非法教,率群下以造谤。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地方)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反映的历史现象及主张。(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当堂检测】 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 【学后反思】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