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55172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73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 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 公司治理台湾企业公 司治理特性分析报告 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的比较分析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的比较分析 所有权结构的初步性探讨所有权结构的初步性探讨 1 涂一卿涂一卿 一、前言一、前言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美国管理学术界近年来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Barclay Holderness,1989;Bergolf Perotti,1994;Charkham,1994; Hansmann,1996) 。本世纪初,美国著名之能源交易商恩隆(Enron)及其委托处理会 计业务;业务规模居全球首位,之安达信(Arthur Anderse

2、n,简称 AA)会计事务 所, 所爆发财务报告隐匿、 诈欺及通谋行为之种种丑闻, 造成为数众多之股东、 投资人, 甚至是知名信用评等及投资咨询机构遭受巨额损失, 促使美国证券管理会与司法部, 将 部份企业公司财务部与管理阶层移送司法侦查, 而公司治理的议题再度受到重视并引发 热烈地讨论。 过去有关公司治理的议题探讨,在台湾的学术研究领域中被视为是法律学的课题 之一,主要着墨于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等相关法律条文的探讨。在管理学方面,虽然也 多少触及此一议题, 旦多属管理财务绩效部份, 也就是着重董监事组成与公司财务绩效 1 本文部份内容与架构曾于 2002 年 10 月发表于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

3、展中心与东海大学社 会系主办之金融、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作者特别感谢评论人北京大学社会系刘世定教 授提供宝贵意见,同时对于其它与会人员所提供意见也一并致谢。本文为国科会补助之项目研 究计划,共同主持人是私立中山医学大学共同科助理教授刘邦立,对于其在研究过程的协助, 谨此致谢。国科会研究计划编号 NSC 892412212003。 Commented 涂一卿涂一卿 1: 頁: 2 统计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不管是法律学门或是管理学门, 既有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提供了 对于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了解的帮助。 然而, 或许是因为过于急促地想解决实务的问 题,往往将其它地区的发展经验 ;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

4、表性的看法,直接套用在台湾本土 经验的解释上。这种思考模式很可能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对于所引用的理论来源缺乏 深刻的认识与反省。其二,对于所解释的经验现象往往造成削足适履的扭曲。基于 此, 本文的研究将以公司治理的议题源起着手, 企图经由议题的观点形成与社会经济背 景的探讨,勾勒出公司治理作为一个议题建构的过程。接着,笔者将试图透过美国、日 本、德国三个不同地区,所展现的不同股权结构,反省将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视为唯一模 式的谬误。最后,我们将提出对于台湾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特性的几点初步掌握,并进 而提出有关台湾企业公司治理特性的诠释。 二、公司治理议题的源起二、公司治理议题的源起 事实上直到 9

5、0 年代初,公司治理 一词还很少出现在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教科 书中,而且也很少出现在学术论述中(Pettigrew,1992) 。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已经视 为当然地接受,以股份公司型态所组成的美国大型上市企业,无论在组织型态、资金筹 措与管理经营上都是体现经济活动最具效用的制度。直到 90 年代后,美国一连串重大 经济事件的发生;主要是 80 年代盛行的企业并购风潮,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公司治理议 题的重要性(Blair,1995) 。 就基本的意涵而言, 公司治理所指涉的是有关企业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在狭义上是 针对企业所有权(ownership) 与控制(control) 分离的结构条件下,

6、投资者与上市公司 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 主要是集中于探讨有关董事会的结构和权利, 以及股东在 董事会决策中的权利与保障。 近来, 部份学者主张应将公司治理一词用更广泛的意义理 解,将之视为是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Control Mechanism) 、利益分配的所 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的有机整合。亦即其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所有者 (shareholders)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团体(例如雇用劳工、 消费顾客、供货商、所在小区等) 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厘清将有助于厘清上市公 司可以做什么?由谁来控制?控制是如何进行?以及, 上市公司所产生的风险与回报应

7、 该如何在各利益集团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 词汇式的文字定义或许提供我们对 于公司治理的理解,但却是极为有限的。如同任何的研究议题一般,公司治理之所以受 到关注,并非一蹴即成,而是一个议题建构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对于这个过程进行深入 地审视。简言之,公司治理议题的源起来自两方面的影响 : 其一在理论上,对于传统微 观经济学企业概念的反省中,所发展出新的诠释观点。其二,在实务经验上,对于现代 工业企业(modern industrial corporation)组织架构与问题的响应。 在知识理论上,公司治理议题的源起,是起始于一个根本问题的反省开始,这个 问题是:企业是什么?传统微观经济学

8、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 分工与专业化作为企业存在的解释。 它们认为, 企业基本上是一个专业化的黑盒子, 这个完成黑盒子完成什么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所有的事情祇是为了达成一个 目标,即满足市场的需求。亦言之,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管理并不是重要的因素,生 产才是首要。 企业的概念是为了把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分开, 区分生产者与消费者理性 含意的不同, 而在这样的观点下, 企业并不被视为是一种组织, 它所需要的仅是所有者 管理者雇员, 最多再加上土地的拥有者, 其存在目的则是通过前述几类生产要素来决 定分配关系。因此,在围绕着生产问题的着墨上,微观经济学所提出的诠释是

9、生产的理 论而非企业的理论。 1937 年美国经济学者科斯(Coase R. H)在 Economic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企业的 性质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Nov. 1937)论文,率先对传统微观经济学观 点提出质疑,开启了有关企业理论研究的新阶段。科斯认为,人类经济活动中 ; 也是经 济学理论上的关键问题,最具关键性地位的是组织。组织指的是厂商与市场,而此两者 和起来构成经济体系里的组织结构。 为了重新建构对于经济体系组织结构的了解, 他提 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ast) 。根据科斯的看法,交易行为本质上 是一种

10、法律契约行为, 为了进行一项市场交易, 人们必须寻找他愿意与之进行交易的 对象, 并告知交易对象与之进行交易的意愿以及交易的条件。 透过议价敲定价格并进行 签约, 同时进行必要的的检验以确定对方是否遵守契约上的约定的规定等等。 (ibid: 16) 。但是,签订契约的双方可能因面临偶然因素或是事先不可能预见的情况,甚至, 即使预见可能状况发生却仍存在其它因素而未能写入契约。 因此, 契约是不可能完整的, 而这也意味交易过程不可避免的成本费用。其次,签订契约以及监督与执行契约本身, 也是需要成本花费。所谓交易成本,便是指围绕着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由于交易成 本的存在, 想要进行交易的人会实行一

11、些企图降低此一成本的措施, 而企业所采取的组 织结构,就是为了因应交易成本存在的问题而所实行的作法。 尽管科斯在其理论中所谓公司治理议题并不是主要重点;或许说科斯并未使用 公司治理这样的概念,然而,其交易成本的观念,却影响了这个议题的建构。其影响 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为现代企业理论提供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 : 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 契约所构成的有机组合,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其二,通过交易成本概念的引入,考 察如何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促使企业理论的研究焦点转向企业内部的制度结构因素 探究。 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观念是 : 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必须仰赖契约进行协调和激励, 通过契约的缔定, 交易各方

12、才能作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承诺, 并且对 未来行为进行约束。企业内部关系也是如此,其涉及的是一种产权交易的关系,而非物 质资产的简单聚合。它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交易成本理论(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firm)与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的重点在于探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其探讨的问题集中于有关企业本质的厘清与企业的边界(firm size) 。诸如为什么企业 存在?其本质为何?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决定企业合并的因素是什么?可不 可能无限制的合并下去?企业所有权的义含?等等。 代理理论则偏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 织结构即

13、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探讨的问题集中于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分离的条件 下,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 如何约制经营者?经理行为有何变化? 所有者的利益如何获得保障?两种理论对于公司治理的议题建构都具有影响性, 而其中 代理理论的观点则更为直接。 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esetz,1972)先导的代理理论相对于交易 成本理论而言, 更关心企业内部结构的问题。 他们将交易成本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 的激励问题上, 认为企业就是为了克服企业内部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 在团队生产过程 中的偷懒与搭便车(free riding) 动机 2,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安排。依

14、照两人的看法, 这个制度排应该是形成一种产权结构, 一种可以监控的结构, 尤其是使某些人的职能专 业化,及专门从事监督其它要素所有者的工作绩效,包括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的 边际产出等。亦言之,如果合作中要素的所有者同意监督者可以获得生产的剩余,那么 后者就获得了不偷懒的激励。 他越是努力监督, 生产团队中的成员偷懒的可能性就越少, 生产力也就越高。如此,无论对于要素所有者或是监控者而言,所获得的剩余数量就越 大。 这种要素所有者与监督者间的分工且各尽其力, 将使生产效率提升从而产生良性循 环, 而因监督所提高的劳动效率所带来的收益 ; 亦即监督者剩余索取权 (residual claima

15、nt right) ,全部归监督者所有,而非全体成员间进行分配,这便是有效监督之所以可能的 因素。因此,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产权结构应该是,由拥有财产的 单个所有者所组成的合作生产, 和一个专门作为监督合作成员行为的团体所构成。 这个 团体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 同时他们还应该有权在独立于其它合作成员的情况下, 与其 中某些合作成员进行再谈判,当然他们也有权把这些权力出售给其它团体或个人。 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所提出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 中责任逃避与监督的制度 安排看法为基础,学者约翰逊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在 1976 年发表了一

16、篇 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2 所谓搭便车是指由于对成员之间的监督是有成本的,合作成员中的某些成员就会偷懒或 选择更多的闲暇,因即使他如此做成本并非由其一人承担,而是把其中的大部分强加于其它合 作成员,由此将产生合作组织效率上的下降(Alchian and Demesetz,1972) 。 Agency Coa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的论文,提出代理成本(agency costs)的概 念, 并进而建构出企业所有权结构理论。 约翰逊和麦克林一方面承接了代理理论中委托 代理关系 3的看法,同时更明确地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而这样的关系中委 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 并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的服务。 由于双方都追求 效用极大化,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代理人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 由 此而产生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 。为了解决代理问题,将有如下几个情况发生,第 一,委托人可以激励和监督代理人,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