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55158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 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语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语文版复习第十、十二课;复习四、五单元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艾滋病概述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一旦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及微生物得以乘机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害了人体,即造成t4淋巴细胞的破坏,使机体丧失了抵抗疾病的能力,病人容易患各种

2、罕见的疾病。如: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等。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医治无效,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艾滋病发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以后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 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艾滋病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均放在首位,我国已将其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为国家

3、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以后才发病。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疤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至今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一旦发病,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条件下,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死亡。所以目前艾滋病还是一种病死率接近100的极为严重的传染病。1. 文章第二段的五句话次序混乱,应调整为 。(序号,2分)2. 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有关aids的三方面知识,它们分

4、别是什么?(3分) 答:一是 ,二是 ,三是 。3. 在免疫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1分)4. 下列哪一项不是艾滋病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原因:( )(2分)a. 死亡率高。 b. 无药可治。 c. 蔓延迅速。 d. 传染性强。 5. 作为说明文,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第一段第一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期末模拟试题】第一部分1. 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冥顽(mng)奇崛(ju)丰腴(y)束缚(sh)B、盛馔(chng)窥伺(s)剽悍(pio)晓谕(y)C、滂沱(du)堕落(du)腼腆(din)孤僻(p)D、对峙(zh)鄙夷(y)涟漪(y)镂空(lu)2. 下

5、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蛰伏威慑招摇过市鞭长莫及B、袖珍遏止小巧玲珑重峦叠障C、侮辱伫立孤苦伶仃怡然自得D、弥漫肆意因地制宜首屈一指3.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是技术。是重峦叠嶂,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使游览者在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4. 原文填写:斯是陋室, 。无丝竹之乱耳,。,悠然见南山。,甲光向日金鳞开。,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5. 童话地毯下的尘土中的米妮的行为和小矮人唱的歌,表达了什么中心?6. 你学习了少年爱因斯坦后,感觉到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7.

6、 学习了包拯董宣执法岳飞三篇文章,你认为这些古代名人的哪些行为、品质是值得肯定的?8. 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9. 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填入的诗句分别是()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的雄奇景

7、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的风雪酷寒;这里有 的慷慨悲壮,有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极度愤慨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第二部分(一)戴着无腿眼镜的父亲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缚在脑后,

8、躺在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上,双手托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没有鲁迅笔下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却有他那摇头晃脑的神态。这个看书人就是我的父亲了。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了。父亲识几个字,在村里经常给人家写写对联,主持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颇得村人的敬重。恭维声浸泡得父亲的自尊心悄然生长,于是,父亲便拿这点荣耀来时时警醒我们,不要做出让村人瞧不起的事情,伤了李家门面。父亲的心理也曾浇灌得我们姐妹个个争强好胜。1981年夏天,高考超出几分的我因报考志愿没有选择好,名落孙山,我满心想再回学校去“扑腾”一年,又怕第二年再考不上,让村人嗤笑我。迟迟疑疑之间,父亲说你愿去就去吧,谁没个闪失,只要你尽

9、到自己的努力就够了。当时说得我眼眶发热,鼻子发酸,一扭头说:“爹,我走了!”我走了,父亲依旧是原来的父亲,平时依旧有说有笑,村里有红白喜事什么的还依旧照常主持。可回到家里便似乎有了一块心病,母亲说他最惦念的就是我。我知道他也在考虑明年我能不能考上,再考不上怎么办?时间一长,他便找个理由带上点饭菜悄悄到学校来看看我。有时说我一过就一个星期不回家,是不是饭舍不得吃,会不会饿坏了身子熬坏了眼睛;有时来到学校放下东西在教室后窗看看我就走;有时就那么地站在窗外看老师讲课,直到下课他才悄悄地告诉我给我捎来了东西放在宿舍里。等我回一次家,他便左打量右照看。当然,父亲的这些动作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我相信我

10、的第六感官不会有错。每次回学校前,父亲便将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两元钱,那时候,两元钱能使我真正地肥上一星期。可惜,多数时候,还是让我换成了书本和笔记本。有时我想只要把父亲的心意变成我的学习动力就行了,用不着和有钱人家的同学比较吃穿。父亲当时只有50多岁的年纪,生活虽然简朴,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穿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要经常洗得干干净净的,在村人的眼里永远是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成天充满着自信。可是,一进入城市,特别是进入我所上学的学校,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那年春节前,父亲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卖了,留下了猪头和猪下水供家人消受。由于我们是补习班没有放假,父亲便一大

11、早踩着雪走了30多里路来到学校给我送,生怕我春节回家时就吃没了。他到学校时我们正在上课,讲课老师看到他站在教室门口附近,便问他找谁?他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瞅瞅我说:不找谁,我就是想听您讲课,我也是老师呢。讲课老师很是感动,看到他落了一身的雪花,让他到屋里听,他却双手摆着“不啦!不啦!”带着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走了。父亲没有和我说上话,我知道他肯定不会走。于是便借口去厕所随后追了出来,在学校的宣传栏下我找到了避雪的父亲。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叫我出来,他说老师正在讲课呢哪能分得心,再说父亲没有继续往下说,他扯一扯身上的衣服,我明白了,他是怕同学们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煎饼包,看着父亲胡茬

12、上和棉帽上的冰花,看着他那冻得红红的鼻头,良久,我把煎饼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轻轻地为父亲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看着父亲,我的眼睛模糊了,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戴着无腿眼镜,手捧线装古书,躺在太师椅上的我那自信而又自尊的父亲吗?10. 如何理解第自然段“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一句的含义?11. 第自然段“不找谁,我就是想听您讲课,我也是老师呢。”为什么父亲要说谎?12. 本文第自然段父亲自尊心悄然生长的原因?13. 试找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并说明理由。14. 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父亲”的理解。15. 阅读文章首尾两段,试从文章结构角度分析其特点。(二)壮士情

13、怀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从无知走向_,从浮躁走向_,从浅薄走向_。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

14、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大地自有公论。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了一个尊称。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沙丘上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类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尘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为此,上海人很难说什么,大家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余音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