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54956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 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布局的区域化和经营一体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60 年来,我国已经基本 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的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向“优质、高效、全 面发展的”的新型结构模式转变。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林、 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 1952 年的 85.9%下降为 2008 年的 48.4%,下降 了 37.5 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 1952 年的 1.6%、11.2%和 1.3%提高到 2008 年的 3.7%、35.5%和 9.0%,分别提高

2、了 2.1、24.3 和 7.7 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 构调整进展明显。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 1952 年的 89.29.01.8 转变 为2008年的68.327.83.9,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 产量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94.2%下降到 2008 年的 63.5%;牛羊肉则由 1979 年的 5.74%上 升到 13.6%;禽肉等也由 1985 年的 5.80%上升到了 22.9%。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 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农产品品质结构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优质高效 方向发展,主要农产

3、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8 年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率分别为 74%、68%、51%和 72%,其中,水稻、小 麦、玉米的优质化率比 2001 年分别提高了 38.9、19.5、24.9 个百分点,大豆优质率比 2002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全国安全农产品已初步 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在渔业 方面,精养以及高附加值海淡水产品养殖得到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明显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 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

4、、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 花产业带。2008 年,棉花、小麦、大豆、油菜籽、玉米产量前 5 位的省区占全国产量的比 重达 79.7%、75.3%、66.5%、63.4%、53.3%,分别比 1981 年提高 21.8、19.4、8.1、3.4 和 4.5 个百分点。 三、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转变, 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工业整体水平基本上处于手工 作业状况,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和工业体系。只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 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5、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工业结 构极为简单,生产水平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和专 项规划,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的调整。从“轻纺工业优先” 、促进消费品工 业的快速发展,到“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再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整体 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工业结构基本实 现了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到轻、重工业基本协调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逐步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6、。建国之初,工业部门比较单一。经过 60 年的建设,工业 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 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 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39 个工业大类、191 个中 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 业体系已经形成。 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从建国初期至 1978 年,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体制 方面的原因,我国工业发展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在重工业内部又片面强调“以钢为 纲”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

7、。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由 1952 年的 64.5%、35.5%变为 1978 年的 43.1%和 56.9%。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轻工业发 展步伐加快,工业结构严重重型化的倾向得以扭转。到 1995 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了 47.3:52.7。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以机械电 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及建筑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的加快发 展,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消费品加工主导型结构开始逐步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 转变。2008 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 28.9%和 71

8、.1%。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把握当今世界经济 走势和未来市场需求,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方案,加强对技术引进、技 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向的宏观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 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5-2008 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7.0%上升至9.6%。目前我国部 分工业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1000 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 90%。30 万吨 合成氨和

9、 52 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火电设备已由亚临界参数向超临界、超超临 界参数升级,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 30 万千瓦提高到 70 万千瓦,50 万伏直流输变 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日产 40006000 吨规模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 90%。一些电 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经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神舟”载人航 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更是集中显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 度低,企业“大而全” 、 “小而全”现象比较普遍。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通过实施“抓大 放小”的战略,行业集中度逐

10、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有力 地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到 2008 年,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 16247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5.8%;实现营业收入1282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的 40.9%;实现利润总额 912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46.8%。 四、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 互促进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服务业异常凋敝。交通运输网络近乎瘫痪,邮政通信网点稀少,市场 商品严重匮乏,金融、家政、旅游等服务行业近乎空白。随着经济的恢复,服务业也得到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缓慢

11、。在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 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 活动发展受限。1978 年,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2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20.9%,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仅为 5.8%和 7.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大量服务职能开始从政府、企业和事 业机构内部逐步分离出来,扩展了社会服务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 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 服务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 2008 年,批发和零售

12、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19.2%和 13.8%,比 1978 年分别下降了 8.6 和 7.1 个百分点,金融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 为 14.0%和 10.6%,分别比 1978 年上升 6.1 和 1.4 个百分点。 五、分配结构实现了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分配关系 表现为“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 。分配上提倡高积累,居民收入分配实行 计划工资级别制度,呈现单一化、固定化和平均化的特点。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 “职工吃

13、企业大锅饭”问题普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改革分配关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对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作了 重大调整,激发了各类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分配结构实现了从绝对平均主义到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 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分配关系逐步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分配政策上作出了 一系列重大调整,农村实行“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联产承 包”责任制,城市实行“放权让利”的“经营责任制” ,同时采取多种放开搞活的措施,促 进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大发展。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初次分配关系从 1978 年的 33.9%、11.1%和55.0%变为2007年的

14、24.1%、18.4%和57.5%。30年间,国家收入比重 下降了 9.8 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上升了 7.3 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上升了 2.5 个百分 点。 由单一的劳动参与分配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转变。改 革开放前,与我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相对应,在分配形式上,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和事 业单位以及城镇集体企业都实行工资制;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工分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变化,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 在城镇地区,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工薪收入、经营收

15、入、财产性收入和转 移性收入等多种报酬形式共存。2008 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由 1978 年的 92.6%降为 66.2%,下降了 23.9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劳动者收入从无到有, 2008年占8.5%;财产性收入占2.3%,1981年仅占0.5%;转移性收入占23.0%,比1964 年提高 22.6 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农民 大量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 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 纯收入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18.1%提高至 38.9%,提高了 20.8 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 所占比重由

16、1985年的74.4%下降至51.2%,下降了23.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 持续增加,2008 年占 3.1%。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 一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仅局限于城镇地区,重点是国有企业。它实际上是 一种“企业保险”制度:生老病死均由企业包揽下来。由于基本没有失业,所以就不存在 失业保险。在农村,医疗保障实行的是集体合作医疗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这种传统的“企业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从“建 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到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确保企业离退休 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两个确保” ,从国有经济部门的“应保尽保” ,到“探索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0 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保障覆盖面 及保障水平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了从“普遍福利”向“社会保险”转变、从“企业 自我保障”向“社会互济”转变、从“职工福利导向”向“居民福利导向”转变。全国参 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从 1989 年的 5710 万人增加到 2008 年的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