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4702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3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学习主题三:唐朝由盛转衰与五代十国,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基于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结合地图,辨识唐朝疆域及少数民族分布 概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意义,概括唐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 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有哪些?,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1)大势所趋: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隋

2、唐大一统盛世奠定基础 (2)隋的特点:“混合交融”,从东汉到隋末的四百年间,统一势力一直在增长中华民族已形成一个相当稳定的政治共同体,隋的统一是大势所趋。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分裂多年的北中国归于一个政权统治之下,武帝死,宣帝荒淫虐暴,一年后传位其子杨坚以左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总揽朝政。杨坚是北周军事贵族,其父杨忠是北周重臣,其妻独孤氏是北方非汉族中势力最大的门第出身,其女又是宣帝的皇后,这种特殊身份,使他无可避免地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他由隋国公一跃而为隋王,于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取而代之犹如水到渠成,改朝换代在平静之中实现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面统一获得实现,功

3、不可没。开皇九年(589年)正月,伐陈成功,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有着汉族与鲜卑族混合血统,在他身上兼具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双重色彩,这种汉人与胡人传统兼容的身份,使他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南方的陈朝,恢复了中华帝国的统治。 樊树志国史概要,北周,隋,唐,西魏权臣,权臣宇文泰专制西魏政权时,组合六镇武将、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强创立府兵制(兵农合一),形成以八柱国为中心,以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府将军为主要成员的军事贵族集团,近代史家陈寅恪称之为“关陇集团”。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

4、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隋唐,萌发 壮大 顶峰 转衰,北魏:确立整合,士族政治,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西魏北周:关陇集团 (军事贵族),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

5、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识到治乱世必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颎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以法治国,进行制度改革与建设,成效卓著。混合意识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杨坚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都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正如他在一个诏书中所说:“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 樊树志国史概要,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

6、如隋”?,其一,北魏至北齐、北周时期均田制的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均田制规定耕牛可以授田,刺激了农家饲养耕牛、使用牛耕的积极性。牛耕的发展又促进了农具的一系列革新,形成了牛耕的完整体系。其二,“大索貌阅”(地方官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用以编订户籍)和输籍之法(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的实行,使魏晋以来大族荫庇的民户成为编户齐民,政府直接控制的纳税人口和纳税耕地骤然增加。其三,江淮以南经过三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重心,大运河的开凿,把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与江淮以南财富之地联系起来,在转输物资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运河保证隋朝能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其后唐朝的繁荣

7、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这一运河体系。 樊树志国史概要,“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通典州郡典,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隋的国富,一方面固然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统治者面对经济的发展而忘乎所以,推行过分聚敛财富的政策。这种聚敛财富的政策忽视藏富于民而只注意藏富于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国富民穷,基础是脆弱的,一旦动乱,立刻崩溃。何况隋炀帝自恃国富而滥用民力,加速了崩溃的进程。隋书说:“(炀帝)自恃富

8、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怨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隋炀帝这个人自负才学比别人高,刚愎自用,刚愎自用的最大危害,是好大喜功,炫耀国威,滥用民力。 炫耀国威、滥用民力的最大危害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中最出的是攻打高句丽。渡过鸭绿江的隋军主力三十万,在萨水(清川江)大败,逃回辽东城(今辽阳)只剩下三千七百人,进攻平壤的四万水军也全军覆没。炀帝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地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终于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几年之间,各地大小起义军增至一百三十多支,义军人数达三四百万,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樊树志国史概要,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9、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儒家修史者对于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末代昏君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基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样的着迷对于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尽管有着这次悲剧性的大灾难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期,但在经历了最漫长的大分裂时期之后隋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

10、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基于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大势以及隋朝完成的南北政治统一,经隋末动乱之后,各种势力重新组合,终于在唐前期完成了社会大发展。太宗朝的“贞观之治”

11、就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唐太宗说“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贞观政要,以民为本,贞观年间与民本思想一致的君权有限观,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传统政治理念的发扬光大,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守法”精神,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

12、人之法,乃天下人之法”。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君权有限观,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亲故异情?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唯才是举,唐朝是整个华夏江南,综合北齐、北周、南陈、承接杨隋的大帝国。高祖时偏任关陇集团的政策,已不适应大一统帝国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为了治理广大地区,聚集各方面人士共商国是、共图大计、共同创建宏伟大计成为当务之急,扩充了人才的发展空间。,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

13、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君道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求谏,兼听纳谏,乙卯(贞观四年),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

14、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资治通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已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贞观政要题辞,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基于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结合地图,辨识唐朝疆域及少数民族分布 概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意义, 厥武力征服、册封厥

15、贵族管理故地、“各适其性,全其部落” 西 厥武力征服、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 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 吐 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唐蕃会盟 粟末靺鞨唐玄宗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新唐书载:唐太宗大败厥以后,“剖颉利故地置二府统之”,封厥贵族利、思摩分别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右卫大将军。,威服与德怀并举,唐阎立本步辇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禄东赞,典礼官,唐太宗,通译者,步辇,唐太宗吸取历代民族的问题上的教训,依据民族关系现状的基础提出:“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 “华夷一体,四海一家”的民族观是他实行民族政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爱之如一”的方针。“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唐太宗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 要“威服德怀”,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偃革兴文,布德实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的建议,确立“有唐拓境,远极安西,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 政策。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