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542436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182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1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 的发展趋势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行业 的发展趋势 中药行业投资报告中药行业投资报告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药行业相关概念与投资特性中药行业相关概念与投资特性 到底哪些产品才是中药? 中药行业的成长性如何? 中药的盈利性和投资要求有哪些? 中药行业有什么特点? 第一章中药相关概念与行业投资特性第一章中药相关概念与行业投资特性 第一节中药的概念和中药品种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概念和中药品种的发展 对于中药的概念,业界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以下是中药专家顾进华先生的分析,很有 价值: 一、中药的概念一、中药的概念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在内的丰富的天

2、然药材是防治人和动物 疾病的主要武器。由于其中的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我国古来相沿,把 药物称作“本草” 。 “中药” 一词的出现是在近代。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包括西方医药学在内的近代实验科学 大量涌入中国,国人接触到一类新的医药形式,在中国开始出现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医药学 系统并存的局面。 由于我国古已有之的药物的应用是以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 药” 。 众所周知, 中医药学与西方以实体分析为特征的医药学所用的研究手段及思维方法不同。 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间,近代自然科

3、学在中国大地上大放异彩,西方医药学迅猛崛起。在这 同时,中医药学备受责难,解放前甚至濒于被“废止”的境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现代以综合为特征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兴起,特别 是基础知识日益枯竭的西医药学在药物研究和应用方面遇到重重困难的今天,人们的目光更 多地转到中医药方面,对中医中药进行研究的角度、方法、途径、甚至目的也越来越多。同 时,对中药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据考证,在两千多年前即已基本确立,以神农本草经 的问世为主要标志。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中药”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

4、学、中药炮制学等中药学二级学科的发 展方向无不与中药概念的理解紧密相关。同时,新药开发中的中药与西药的研制思路与归口 管理,以及药品质量标准中中西药物的划分及收载形式的确定,更是实实在在地受到这个问 题的影响。 那么,中药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药物才能称得上是中药呢?一般认为:凡主产于中 国,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长期为中医所习用的原生药物叫中药。这个定义中的中药 能反映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内涵比较丰富,但明显缩小了中药概 念的外延,只能包含部分中国的传统药物,使许多现在公认的“中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公正地找到中药概念的本质。 2、历史回顾 要

5、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中药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历史的发展进 程中,它不断地纳入一些新药、不断地纳入其他学科的一些于己有益的发展成果。 它从国外吸收了大量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药物。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 )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 基础上增加收载了密陀僧、血竭、硇砂、郁金、阿魏、安息香、龙脑香、诃黎勒、胡椒、薄 荷等很多外来药物;五代时撰写的海药本草大量记载了当时广州一带已用、由海外传入 的如檀香、乳香、沉香、苏合香等香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也记载了明朝引进的曼陀罗、 番红花、 番木鳖、 阿芙蓉等外来药。 提取奎宁的原料金鸡纳树皮, 1640 年左右传入欧洲,

6、 1695 年传入中国,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已载入此药。颠茄草,其叶于 1809 年开 始收载于英国药典 ,本世纪传入我国。西洋参,华侨在美国发现了它,于是引入到中药 里来,现在国内引种栽培也已获得成功。最近传入中国的还有穿心莲、水飞蓟等等。 除了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以外,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演进,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制成的化学制成品、炮制加工品亦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先秦时期,在采矿和冶金技术基础上出现了近代化学的前驱炼丹术。汉代已能炼制 适用于治病的矿物药,到晋代,炼丹术盛行,葛洪所著抱朴子中载有许多类如“丹砂烧 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制药化学实验,客观上导致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7、为中药体系 增添了用雄黄炼制的砒石,用水银等炼制的轻粉、铅丹、白降丹等主要以矿物为原料的化学 合成药物。 证类本草记载有“秋石” (主含尿甾体性激素)的制备法,其中阳炼法成功地 应用了皂甙沉淀甾体这一特异反应。 南北朝时期开创的新兴分支学科炮制学使得药物加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炮 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著,其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经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 毒性或烈性。如“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 即是巴豆的炮制方法。 宋朝廷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 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修制、水治、火治、水火共制等制药

8、法则的应用 最为普遍。现在,制川乌、胆南星、制何首乌、制草乌、蜜甘草、酒大黄等外部形状未发生 很大变化的很多炮制品已经是该药材应用的主要形式。 修制、水治、火治、水火共制等法则以外的“其他制法” (不水不火法)中有发酵法、 发芽法、制霜法、提净法、干馏法等,由此制成的六神丸、淡豆豉、巴豆霜、芦荟、薄荷脑、 阿胶、白矾以及植物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等炮制加工品,其外形多已与原植(动、矿)物 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药物的应用形式进一步得到了增加,其中包括酵母制剂(如六神丸) 、 化学单体药物(薄荷脑)等。 可见,从古至今,中药的品种、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中药不仅包括国内、国外的多 种天然植、动、矿物

9、药,也有经人工炮制加工形成的炮制加工品,更有靠化学制药方法得到 的一些化学单体或混合物。因此说,在形式上,中药与以化学合成药物、天然产物及其结构 的衍生物为主体的西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能笼统地按是否是天然原生药物或人工合成 药物来区分中西药物。当然,也不能一律按古代本草有无记载来判断是否是中药。中药定义 中没有必要加“凡主产于中国” 、“长期为中医习用” 、“原生”等定语。 3、中药概念的本质认识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知道,中医药学不是一种“死去的文明”的纪 念品。她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在实践的考验中不断向前迈进的事实告诉我们,她具有很强的 生命力,是一个永远不会自我封闭的体

10、系。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其本质的特征,抛却附加在 “中药”概念上的种种羁绊。 只要能从疗效直接总结归纳出药物本身的独特性能(中药药性) ,功效用中医药学的术 语和指标表述,使用时能根据理、法、方、药的思维顺序辨证配伍用药,则该药物即已被纳 入中医药学体系,成为了中药。所以,在东西方医药科学技术还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今天,中 药的概念应该描述为“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 二、中药品种的发展二、中药品种的发展 1、我国中西药物品种的划分问题药物品种在划分上有很多种方法。有的以药物的自然属性 为分类特征,把药物划分为天然植(动、矿)物药、化学合成药、经提取得到的药物等,还 可以分

11、为无机药品类、有机药品类、生药类和其他生物药品类;有的以与临床相结合的功能 为分类特征,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等,西药分为解热镇痛药、抗肿 瘤药、抗疟药、拟胆碱药等;还有的按疗效把药物分为内科用药、外科用药、妇科用药、儿 科用药、五官科用药。所有这些分类方法都有药物自身的客观依据,可以把一种药物比较明 确地放在哪一类里。 要把一种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分得清清楚楚则是相当困难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加 任何条件地判定一种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是做不到的。大黄是中医长期应用的传统药物,具 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西医则习惯当作苦味健胃药来使用。滑石粉在中医药系统内 是清热解暑、利尿

12、通淋的药物,而西医药则多用它来作为辅形剂。单从药物自身的属性去判 定一个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 越来越行不通了,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药物自身以外的外在因素, 即人为的文化因素。随着世界文化(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各种药物可以在各种文化 氛围(即各种理论指导下)得到应用,区分中药和西药这两种带有特定含义的药物需要以指 导应用的理论是什么为标准来进行。将来,很有可能有不少药物只有在应用的时候才能判定 是中药还是西药。 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述的中药定义,现在已为不少人所接受。这个概念可以包容在中医药 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所有形式的药物。有人认为当今是中西方文化激烈交融、互相渗透的 时代,中西药物不仅在形

13、式上,而且在品种上也是互相借鉴,越来越趋向一致,只要能归纳 出药物的中药药性,应用的时候也按理、法、方、药的程序,那么,现在的西药都将“成为” 中药。这个论断从理论上讲,并不违背中药的概念,但是,从客观上来说是行不通的。西药 大多是单体药物,药品标准中一般皆先列出其结构式,言明分子量、熔点等限制条件。这类 药物在讲求微观结构分析的西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比当作中药来应用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如果机械地用西医药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中药,片面地用几个有效成分去 代替中药,那么,中药的优势也会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虽然中西药物品种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它们还是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在 实际应用中,

14、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中西药物品种的特色与优势,以此作为目前划分中西药物 的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什么是中药的特色与优势,在中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中注重什么样 的中药优势品种。 2、中药的优势品种 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在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同样,在中药被认识、应用过程中, 体现的也是这两点: 首先,中药的药性、功效都是在临床用药中直接归纳出来的。在人或动物体这个复杂的 大系统中输入一定形式的药物,观察综合作用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性质。 这里注重的并不是片面的构效关系,而是整体性的药效关系,因而具有很强的整体 性与客观性。中药的复方配伍,更能体现中医药学理论的整体观念。 其次,中药

15、的应用遵照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原则,使方中药物构成一个功效整体, 与机体的综合状况证相对应。中药复方可以随证加减,同时,由于组成复方这样复杂系 统的各组分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和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生理生 化拮抗、协同,使得组合整体的作用常常不是简单地等于各组分孤立时作用的总计和,而突 现出一些各单组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质, 使得复方能够更有力地供纠正机体的不平衡状态之用。 从成分的多样性这个角度来看,每味具复杂成分的中药材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方” 。中 医几千年的临床应用也证明,许多有很好疗效的药物都是许多分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复合 物,绝大多数天然药物都是这样。 在中药的

16、研究中,成分的多样性与单一性问题在中药注射剂中反映得比较突出。中药注 射剂的澄明度与药物提纯程度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要得到比较好的澄明度,现 在多通过把药物进一步提纯来得到,但往往是澄明度解决了,中药以前的药性、功效也已几 乎丧失殆尽,或者甚至表现出来的是与原来药物功效毫不相干的作用。虽然通过这种提纯也 可以得到某些新型的药物,但当其较纯的成分作用于机体时,就不是原来那种含有多种成分 的中药了,这样就失去了中药原有的特色与优势,很难针对复杂机体中一系列的状态变量发 挥有效的作用。 因此,复合药物的保持在中药特色的保持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中药的优 势品种主要在这些复合药物里面,包括天然药物、复方制剂(甚至中西复方制剂) 。中药新 品种的研制与开发也应该把重点放在以天然药物为主的复合药物这些中药的优势品种上面。 国内生药学把中药中天然或稍事加工的植、动物药材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反映了 重视天然复合药物的动向。 七十年代国内的中草药运动挖掘了大量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民间草药,极大地丰富了祖 国医药学宝库,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多颇具成效的药物。有人把中药与草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