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4014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阅读 考点一分析情节结构 精构情节,讲好故事,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理解必备知识叙述方式 安排技巧 运行模式 段落作用,掌握关键能力通晓文本情节,把握情节题型,一、情节的概念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理解必备知识,二、情节的叙述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

2、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线索(见后面),三、情节的安排技巧 1.情节技巧及其作用,2.重点技巧线索 (1)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空线(参见下面“四”相关内容) (2)结构 单

3、线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情节。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复线结构 a.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b.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五、情节的段落作用 1.小说开头的作用,2.小说结局的作用,对点精练,(2015全国改编)阅读下面

4、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掌握关键能力,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

5、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6、?”,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

7、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8、”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9、。”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分析线索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分析情节构思题:小说以“还钱”为中心,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分析情节开头段落作用题: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析情节中间段落作用题: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分析情节结尾段落作用题: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题型点拨,读小说的情节最基础的开端工作是梳理、概括情节思路。它有三种方法: 按小说叙述、

10、情节发展的顺序梳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按线索梳理。先找出线索,然后梳理出线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顺序。 抓住场面梳理。一般一个场面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梳理、概括情节要准确: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叙述、概括。尤其是“何人”“何事”这两个要素坚决不能省略。“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叙述、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答题模式: 小说先写了接着写又写了最后写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点题型,2.分析线

11、索题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标题判“线”;以物求“线”;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以情寻“线”;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 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集中; 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 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 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

12、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1)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2)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对点题型,2.分析线索题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明暗双线的作用要分三个方面回答,分别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达。,对点题型,3.分析情节构思题 小说以“还钱”为中心,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所谓情节构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它涉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推进情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

13、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点: (1)准确判断情节构思的技巧与特点。 情节安排的中心。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线索特点(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安排技巧(对比、悬念、抑扬、衬托、误会等)。,答案(1)以“还钱”为中心,使叙事更简洁、集中、明了。 (2)以“还钱”为中心,很好地把明线与暗线联结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 (3)以“还钱”为中心,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如夫妻俩因“还钱”而起冲突,使人物性格鲜明。 (4)以“还钱”为中心,使主题表达更突出、更深化。,对点题型,3.分析情节构思题 小说以“还钱

14、”为中心,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对点题型,4.分析情节开头段落作用题 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小说开头情节段落的作用,要做好两点: (1)精细阅读开头文字,把握其内容要点、开篇方式。 (2)结合开头段落的常见作用答好这篇小说的开头作用。 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1)巧设悬念:麻婶还在抢救,性命如何,令人

15、揪心。 (2)交代麻婶借钱一事。 (3)引出下文马兰花去医院看望麻婶、夫妻俩因还钱引发冲突等一系列情节。,对点题型,4.分析情节开头段落作用题 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对点题型,5.分析情节中间段落作用题 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分析小说中间句段作用除要认真阅读,把握内容外,主要应结合其位置考虑其作用: 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

16、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答案(1)交代双方矛盾产生的缘由,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 (2)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形成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鲜明对比。 (3)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 (4)更能一步步地激化矛盾,最终为彰显主题服务。,对点题型,5.分析情节中间段落作用题 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对点题型,6.分析情节结尾段落作用题 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表达效果要综合思考 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读者上,是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答案(1)深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