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53939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冠中-工业设计《产业链》-(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创设计与 工业设计产业链创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副理事长 清 华 大 学 教授 柳 冠 中,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 “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立场、角度、层次等不同,或着眼的动机、过程、结果、观念、方法、技术、工具、影响等等不同,其结论完全不同。,“视”与“听”,“原创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点很多,系统性也强。 随着心理学、符号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在设计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生产流程、工业工程、形态、细节、色彩、人因、语意、品位、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等等因素的探索和考虑, 致使产品的制造方式、流通方式、使

2、用方式或服务方式的改变,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或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循环链”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原创设计”必须将设计活动范围从“造型设计”向前推到“原理研究”、“样机实验研究”。 其工作过程可以表述为: 原理研究-样机实验-细节设计-生产转化-成果推广,一个完整的、全程序的原创设计“链”。 “原理研究”与“样机实验研究”是原创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原创”的来源和开发,这也是我国设计产业化所急需的向“深度”、“广度”、“职业化” 发展的方向。,从一个“原理”到一件成熟的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设计师是打破学科壁垒的人,是社会的“润滑剂”,是将技术、原理推广、扩延、应用的人。 技术创新

3、是一方面,而应用这些技术创新则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叫做“创造性应用”。再高的技术也需要被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说技术是“蒲公英”,那么设计师就是将技术带到各个角落的“风” 。,当前国内的设计普遍存在着追随国外奢华的消费文化和沉溺於“形式供应商”、甘做“时尚”的尾巴,而出现“艺术对设计的殖民”异化现象。 设计与科学远离,与技术工程、材料结构越走越远,使得设计被艺术化、空洞化、形式化。 “原理研究”和“实验型样机研究”是真正融合技术与艺术,工程与人文的设计全过程,也是将“原创”升华为有意义“设计”的必由之路。,具备这样的设计研究与创新过程,才能发挥设计的“润滑剂”、“桥梁”作用,才能激发

4、设计师的智慧,有能力“整合资源和知识创造更合理的使用方式”。 在“技术原理”的应用实践过程中,在合理化、现实化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生产知识和创造“新物种”。 也可打破行业壁垒,将“技术原理”应用于不同领域,这势必给一些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原创的价值不在原创,而在于“原创的完善与成长”“设计产业链”; 这更适合社会系统的能力;也更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生存在一个“系统”的世界里,从工具、用具、设备、技术、工艺、流程、方法、组织、机构、社区、城市、市场、环境、生态;乃至观念、理论、实践、国家机器、社会、政策、法律、评价体系等等,无不在各种层次的“系统”之中; 各种系统又都融入

5、社会“整体结构链”之中。,如果站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 我们发现“手机”不仅仅是简单的、时尚的、生活“用品”,它其实是当时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科技水平、生存方式的一个“镜像”。, “人工物系统”的复杂性 一辆火车的运输效率自然比马车高许多,但也需要铁轨、信号灯、车站、扳道工、精确的管理。 赶路的邮差与古老的驿站消失了,代之以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信息在瞬间传递,但我们看不见光纤、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技术设备。 喝水是生理的必须,也需要引水工程、净化厂、输送管道、饮水机的存在。 没有了电视,许多人晚饭后的生活就变得无所适从,但如果没有电视台、节目制作、发射塔、接收器与传输光缆,电

6、视就毫无意义。,“搓板、洗衣机、自助洗衣站”; “扫帚、吸尘器、保洁服务”; 它们有共同的“目的”,并存在于“社会链”之中 或为了干净的衣服;或为了除尘卫生; 但每一“物”都存在于“社会产业链”的关系中。 这就是设计的不变内容“元”与“本”。 人类以后还会需要干净衣服、需要清洁。 而未来的“社会产业链”却是未知的,需要被设计为更有效、更环保、更具人性与情感亲和。,“设计”总是不断的求新,总是向人们展现出最大的变化性,但是我们不该忘记了它永恒不变的内核: “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社会活动”。 设计是以“人为主体有目的活动的社会全过程”包含了 “观念”、“构想”、“计划”、“机制”、“

7、管理”、“政策”、“文化”、“可持续性”、“生存方式”等内容 这都体现了设计所蕴含的性质: 目的性、前瞻性、创造性、整体性。, 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再次修改的定义,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关于“工业设计”的定义 工业化时代创造性设计活动的总称。 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智力型、整合性的系统创造活动。 1、以知识、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因素为资源; (要素) 2、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市场、企业、

8、品牌为平台; (载体) 3、贯穿于研究需求、工业制造、营销流通、消费使用、环境保护等社 会活动全过程中; (结构) 4、转化与开发技术、引导并满足消费、提升价值和企业品牌竞争力、 塑造先进的社会文化; (功能) 5、创造更合理和更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社会。 (目标),我们习惯把习俗上或职业上的称谓作为研究或从事设计的“平台”,忽略了对支撑“平台”的系统结构“社会产业链”的搭建。 如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等只是工业设计在现有社会“行业”分工和谋生“职业”分类中的“工作对象”,仅是设计结果的“纵向分类,而不是设计的“系统性本质”。 政府推进

9、工业设计则应将“设计”作为健全“产业流程链”的“纵向和横向谐调中介、综合性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生产关系”的调整。,“工业设计”的本质 “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的分类层次: (1)产品改良设计制造型企业的设计 原定的产品系统不变,造型、材料、结构、工艺、细部会由于销售对象、档次、价格、技术等因素竞争的原因需要改进设计。 (2)产品开发设计创新型产业的设计 调整与改变产品的系统关系,建构新的“产品”。新产品的概念会由于用户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品牌战略、国际潮流等因素的变化,需巧于因借企业原有资源等

10、因素、调整产品系统结构,开发新产品。,(3)集合式服务系统设计 政府型产业创新战略 从研究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语境等前提下对实现不同需求目标的不同外部因素,确立“服务目标系统”。以便转换战略、重组资源、调整机制、筹建新的营销体系、开发“新”物种、提升价值、建立新的“集合式服务流程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中国的现状 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

11、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制造型”的工业模式 填补空缺引进模仿制造低价格同质化; 技术含量不高、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无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除品牌价值之外的其它所有竞争手段已经潜力挖尽; 有意义的自主设计创新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忽视培育企业持续成长最重要的能力,没有培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需求,用自己的头脑进行产品创新的机制; 作为社会层次:从战略规划需求研究风险资金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模式等一整套“产业链”还没形成; 中国企业的成长碰到了真正的玻璃天花板,是中国的创新经济体系形成的“瓶颈”。,中国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

12、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和沉淀就又卷入新一轮充满机遇的浪潮中了。 热衷于“怎样快?”和“如何急功近利?”; 来不及调整、完善运行机制和规范; 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该先做什麽?”和“如何发现、思考、研究、判断问题?”;更缺乏“产业结构”创新的实践。 在社会工业化机制和“产业链”进程没有完成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导致社会开始追逐信息利益硬件化和“数码创意产业”的进程。,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 我国几乎所有现代工业技术和设计的传播推广都通过“蓝图”或机械、设备、工具、产品的进口仿制乃至大批复制,追逐“商场”利润,不重视研究、开发致使中国企业平台乃至社会机体发展的畸形。设计仅停留在“外

13、观美化”上,设计开发的“产业链”严重缺失。 另一方面,市场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的奢华追求。沉溺于工业文明的“技术膨胀”,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中国社会如今是一个混杂体,既有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残余意识,也有“拷贝”西方文化和“重温”封建帝王、才子佳人的遗风,而滋生追求感官刺激的“物欲横流”,同时还在玩味着个性信息文化的表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质享有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的接触、沟通、谅解,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参与、合作、挫折、创造时产生的行动

14、节奏、思想谐调统一的乐趣、情感和情操,以及对自然和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 忘记这一切,投身于竞争,只期待取巧地获取享受,这是一种无知和不负责的疯狂。 要知道,社会的任何进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这都属于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反思,也是国家工业设计机制和创新政策所必须面临的现实。,“原创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点很多,系统性也强。 随着心理学、符号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在设计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生产流程、工业工程、形态、细节、色彩、人因、语意、品位、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等等因素的探索和考虑, 致使产品的制造方式、流通方

15、式、使用方式或服务方式的改变,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或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循环链”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国家设计创新系统链不完善。 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中特别是知识的应用系统和发展的不健全,对知识的应用形式还处于模仿的层次上,或仅看到了科技的作用,而对工业设计的“整合创新”的作用、对工业设计在新事物的兴起和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生产关系”的作用基本不明白,更多的还停留在美化、装饰方面。 适合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与机制还没有形成。 需要科技界、企业界、商业界、工业设计界、设计教育界等相关各界“协同创新的模式”还没有被认知与采用;工业设计系统“产业链”还有待形成

16、和完善;工业设计参与从概念创新到产业化全过程的“系统创新”活动更有待加强。 政府支持薄弱,工业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更无法开展。 工业设计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设计界自身的努力,更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尽管政府对工业设计作用的认识正逐步提高,但在政策、管理、投入,特别是有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投入等方面急待加强。,认识片面,机制不畅,政府缺位,不仅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构建自己“研发机制”; 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没有一个能综合各学科、各行业、各部门的社会循环机制或体系来认识、探索中国自己发展需求的“研究设计研究开发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和产业链”。,当前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还处在一个很浅的层次,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所能看到的“设计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