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3441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必修新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2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朱元璋谕中原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相似表述,1906年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时,提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民主义是科学的纲领B明确了近代民族革命任务C与朱元璋斗争对象相同D孙中山革命目标日渐清晰3辛

2、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4下图序号,指代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其中指代的是()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5下列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6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是()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内容与“百日维新”有一致之处要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新政扩大

3、和加深了社会矛盾A BC D7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是指()A金田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C湖北武昌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8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A推动洋务运动 B融入现代文明C削弱革命力量 D加快立宪进程919世纪末美国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其著作进步与贫穷中认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上均分之不当。”鉴于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福利制度10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

4、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B皇帝制度结束C中华民国成立 D清政府垮台11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有()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2“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表明()A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力量异常强大B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C帝国主

5、义国家没有干涉革命发展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3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A BC D14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A前后没有任何变化 B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使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化1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6、”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是发自中国社会内部需求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实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参加者。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

7、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人民日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价值,并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答案解析1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

8、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各省才纷纷独立,这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各派力量合力促成的,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此时民主共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时的立宪派力量还很强大,故D项错误。2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朱元璋谕中原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相似表述,1906年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时,提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

9、决无寻仇之理”“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民主义是科学的纲领B明确了近代民族革命任务C与朱元璋斗争对象相同D孙中山革命目标日渐清晰答案D解析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革命对象是满洲封建专制统治,说明对半殖民地社会认识不清,反侵略不明确,故A、B两项错误;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是反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故两者斗争对象不同,排除C项;孙中山从排满,到反对民族复仇,说明孙中山明确了反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目标,故D项正确。3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10、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治体制的改变导致政党纷纷建立,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而和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无关,辛亥革命后人民的权利并未得到真正保障,综上所述,只有A项正确。4下图序号,指代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其中指代的是()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武昌起义,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清帝退位,是颁布临时约法,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正确。5下列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废除了君主专制制

11、度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以多机构共同行使统治权,这就否定了主权在君,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完全照搬美国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故D项错误。6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是()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内容与“百日维新”有一致之处要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新政扩大和加深了社会矛盾A BC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

12、容有一致之处,且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从实施效果上看,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加深了社会矛盾,故正确,错误。故选C项。7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是指()A金田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C湖北武昌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答案D解析材料出自黄花岗烈士事略,描述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故选D项。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B项是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武昌起义即武昌革命,排除A、B、C三项。8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A推动洋务运动 B融入现代文

13、明C削弱革命力量 D加快立宪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拉拢留学生,削弱革命力量,故C项正确。“意在”表示目的,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融入现代文明”不是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清政府本意并不想立宪,故D项错误。919世纪末美国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其著作进步与贫穷中认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上均分之不当。”鉴于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福利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困”“经济”“均分”等信息并结合所

14、学三民主义的内容可知是民生主义,故选C项。10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B皇帝制度结束C中华民国成立 D清政府垮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口”“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兵变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B、C、D三项都是辛亥革命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至今都没有完成近代化,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项。11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有()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主张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